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看不見的光–紫外線
95/11/02
瀏覽次數
34651
林志隆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紫外線和可見光一樣都是「電磁波」中的一部分,一般簡寫成UV(ultraviolet)。肉眼可見的可見光只是電磁波中的一小部分,卻占了太陽輻射能量中的主要部分,而紫外線波段的能量還不到可見光的十分之一。
可見光的波長依照七彩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由長而短,在紫光之外,波長小於400奈米(1奈米=10
-9
米)的就是紫外線了。在紫外線之外還有X射線,以及波長更短、能量更高的伽瑪射線。雖然波長越短的電磁波光子的個別能量越高,光子的數量卻少得多,因此總和的分量就無足輕重了。
而在紅光之外比紅光波長更長的,就是紅外線,在紅外線之外還有微波、無線電波等電磁波。在紅外線這一側的電磁波,因為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所以我們會覺得很熟悉,像加熱食物用的微波爐、收音機的AM與FM頻道、無線電視的UHF與VHF頻道、現在人手一機的行動電話等,都使用到這些電磁波。
紫外線的波長範圍大約是從400奈米到200奈米,其中再分成UV-A、UV-B和UV-C三個部分。紫外線的波段分界在不同組織或學域裡略有不同,物理學上習慣把320~400奈米範圍的稱為UV-A,280~320奈米的稱為UV-B,200~280奈米的部分稱為UV-C。光子的能量和光波頻率成正比(和波長成反比),因此紫外線的波長越短表示能量越高,殺傷力也越大。
在這3種紫外線中,UV-A的能量最弱,殺傷力也最弱。它不會讓細胞立刻死亡,也不太會讓皮膚發紅,而是刺激細胞產生黑色素來阻擋紫外線,所以曬多了只會使皮膚變黑。
以前有一段時間國外上班族流行到健身中心進行「紫外線烤黑」,理由是上班族天天窩在辦公室內,沒有機會外出接觸陽光,只有常常到戶外打高爾夫球或到海灘度假的富商名流,才有機會把皮膚曬黑,皮膚黑就變成了有錢有閒的象徵。於是健身中心就推出像科幻電影中的「冬眠艙」一樣的「紫外線烤箱」,用UV-A燈把皮膚烤成像是到海灘度假回來一樣,讓這些沒錢沒閒去度假的上班族們,也可以滿足一下虛榮心。
但是這種流行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醫學研究發現照射UV-A雖然不會立即有脫皮、發紅等問題,但是持續照射久了,還是容易引起皺紋、黑斑等老化現象。而且雖然UV-A對皮膚的殺傷力不強,但是對於眼睛卻有很大的危險,因為在眼睛的水晶體中有很多類似生蛋白的透明蛋白質,在強光照射下這些蛋白質容易變質,就好像雞蛋受熱會變白一樣。
一般我們遇到強光時瞳孔會縮小以減少進光量,可是肉眼看不到紫外線,瞳孔不會有反應,而且很多人會忘記戴眼罩,水晶體內的蛋白質長時間受到紫外線的照射,會被破壞成像半熟雞蛋一樣的白濁狀,這就是所謂的「白內障」了。其實比較容易引起水晶體內蛋白質變質造成白內障的是UV-B,可是大家都會注意防範UV-B,反而常常忽略了UV-A所能造成的傷害。UV-A殺傷力雖然弱,而且也能促進人體所需維生素的合成,但是大量照射還是有害健康的。
UV-B的能量比UV-A強,因此殺傷力比較大,照射後很容易使皮膚發紅甚至脫皮。一般防曬乳液所防範的主要就是UV-B,氣象局的紫外線指數預報也是針對這一個波段。以往的防曬乳液主要是為了防止曬傷,所以只添加了隔離UV-B的成分,其防曬效果以SPF(sun protection factor)指數來標示。SPF值20的乳液表示可以減弱UV-B至原先的1/20,也可以說成是抹了之後可以在太陽下曬20倍的時間,才會受到同等的曬傷。
但是近年來大家不只怕曬傷也怕曬黑,所以對於會使皮膚變黑變皺的UV-A也要防範,於是增加了可以隔離UV-A的成分,並以PA值來標示對於UV-A的防護力。
一般家庭每到了換季的時候,就會把棉被衣物拿到太陽下曬過後再收藏起來,目的就是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菌。在A、B及C 三個波段中,殺菌力最強的是UV-C,但是UV-C會被大氣層吸收,不容易到達地表。到達地面最多的UV-A能量則太弱,而到達地面的UV-B雖然數量不如UV-A,但是總和之後,UV-B才是最主要的細菌殺手。
平常陽光中的UV-B會被大氣中的臭氧吸收掉,因此到達地面時威力已經大減。但是近幾十年來,因為大量使用冷氣和冰箱等溫度調節設施,這些家電所用的冷媒漏到大氣中會破壞臭氧,造成了南極上空大片的臭氧層破洞,於是UV-B便可長驅直入抵達地球表面。
雖然因為南極地區人煙稀少,所以還沒有釀成大禍,但是如果繼續使用氟氯碳化物使臭氧層破洞加大,總有一天會擴及人煙密集的地方,那時再要挽救可能就來不及了。因此1985年各國簽訂了維也納公約,致力於減少氟氯碳化物的生產與洩放,希望能阻止臭氧層破洞的擴大。
UV-C的能量高、殺傷力大,一般常見於生物實驗室或餐廳廚房用的紫外線殺菌箱中。殺菌用的UV-C燈管外觀很有趣,因為它不像一般的日光燈管壁是白色的,而是無色透明的。這是因為日光燈管發出的本來就是UV-C,必須在管壁塗一層螢光物質才能把UV-C轉換成可見光,如果管壁不塗螢光塗料,發出來的就是可以殺菌的UV-C了。
這樣說起來,UV-C燈管比一般日光燈管省工又省料,價錢應該比較便宜,可是實際的價錢卻比一般的日光燈管貴了幾十倍。其關鍵並不在技術或材料成本,而是因為UV-C燈管不像日光燈管一樣大量生產,所以才會比較貴。
紫外線殺菌燈通常是用低壓水銀氣體放電方式,產生波長253.7奈米的UV-C來殺菌。而一般家庭、教室或辦公室廣泛使用的日光燈,裡面充填的就是水銀和輔助啟動用的氬、氪等氣體。那我們不是每天都生活在強烈的UV-C照射之下嗎?可是我們並沒有被UV-C殺傷啊?而且UV-C不是應該肉眼看不到嗎?但是我們卻看到日光燈發出白光!
其實就是日光燈管內壁那一層「螢光物質」,加上燈管的玻璃發揮了吸收與阻隔作用。管壁上的螢光物質會吸收水銀蒸氣發出的UV-C,然後轉換成可見光。一般日光燈管通常會塗上負責把UV-C轉換成藍、紅及綠三原色的3種材質以組成白光,只要調整三者的比例就可以產生所需要的顏色(例如感覺比較溫暖的黃色)。
水銀蒸氣發出的UV-C大部分被螢光塗料轉換成可見光,穿過螢光塗料層的殘餘UV-C,還要穿透日光燈管的玻璃管壁才出得來。但是玻璃對可見光和鄰近的UV-A、近紅外線是透明的,對於UV-C就幾乎是完全不透明了。因此這些UV-C會被玻璃燈管吸收,到最後能夠穿透管壁的殘存UV-C已經不足以對人體產生傷害了。
市面上有很多冷氣機或空氣濾清器標榜有所謂的「殺菌光」,所謂的「殺菌光」,就是裡面加裝了UV-C燈管殺菌罷了。冷氣由於不斷抽氣過濾,所以濾網、冷凝管及大型冷氣的水盤常常吸附很多灰塵,如果沒有定期清洗,就容易滋生細菌。
1976年在美國賓州有一場退伍軍人聚會,會後有很多人死於肺部感染疾病,後來查出是因為會場的冷氣久未清理而細菌叢生,因此被稱為「退伍軍人症」。如果在冷氣機的內部裝設UV-C燈管來殺菌,就可以減少排出的細菌。不過,殺菌光只能算是治標,經常清理冷氣機的濾網和水盤才是正途。
本來陽光中也有很多UV-C,但是這些UV-C在空中就被地球大氣吸收了,能夠穿透大氣到達地面的UV-C並不是很多,因此生物才能夠大白天在戶外活動。如果地球沒有大氣層,我們不是出門要背著防紫外線的厚重甲殼,就是得跟吸血鬼一樣變成夜行性動物。
由於紫外線的能量比可見光高,因此能產生「螢光」現象,像日光燈就是其中一種應用。當能量較高的紫外線遇到物質時,可能會被原子或分子中的電子吸收,吸收了光子的電子會跳到比較高的能階。但是高能量能階上的電子並不穩定,隨時會自己「找臺階下」。有些電子不會直接跳回原來的狀態,而是先到其他中間能階串串門子再回來,這時它的能量會分批釋放出來,每階段放出的光子能量都比原來的小,如果其中一段的能量剛好落在可見光範圍內,我們就會看見這個物質發出了神祕的「螢光」。
日光燈就是利用螢光物質把水銀蒸氣發出的253.7奈米的UV-C轉換成可見光,不同的螢光物質轉換成的可見光波長(顏色)並不一樣,因此混合不同螢光物質可以調出所需的顏色。像現在的省電燈泡或日光燈管除了白色之外,也有比較柔和的黃色,就是混合幾種螢光物質調出來的。其實省電燈泡並不是燈泡。一般的燈泡是利用電流通過鎢絲發熱來發光,大部分的電能都用在發熱上,所以很耗電又不太亮。省電燈泡其實是偽裝成燈泡形狀的日光燈,所以比傳統燈泡省電。
螢光物質在生活中到處可見,其中跟我們最貼身相關的就是洗衣粉中的螢光劑。許多洗衣粉的廣告都標榜:「比白還要白。」所謂的「純白」最多就是把入射光百分之百反射,但是入射光就那麼多,最白也就是100%反射而已,那要如何「比白還要白」(反射光比入射光還多)呢?其中的訣竅就在「螢光劑」了!
陽光雖然以可見光為主,但並不是只有可見光而已,它還有紫外線、紅外線,還有很弱的微波、無線電波、X光、γ射線等其他波段的電磁波。在這些看不見的光波之中,紫外線的能量比可見光高一點,如果用螢光劑把紫外線(主要是UV-A波段)吸收之後部分轉換成可見光,就可以讓反射的可見光超過入射的可見光,於是就「比白還要白」了。
因此,只要在洗衣粉或衣服材質中添加一些螢光劑,我們看到的衣服亮度可能是「100%可見光反射 + 10%由紫外線轉換成的可見光=110%的反射光」,於是衣服就會看起來非常明亮潔白了。
如果衣服洗後非常地潔白,媽媽們可不要太得意,因為那表示洗衣粉或衣料中可能添加了螢光劑。在陽光下,用含有螢光劑的洗衣粉洗過的衣服看起來只是比較白一點而已,可是如果站到會發出UV-A的「黑燈管」前面,你就會發現自己變成一隻人工螢火蟲了。
很多人聽到螢光劑就好像遇到毒蛇猛獸一樣避之唯恐不及,其實螢光劑的輻射發光只是指它經由能階躍遷的方式發光,與核子反應爐那種輻射的危險性與殺傷力相差甚遠。但是螢光劑還是有一些危險性,只是它不是來自輻射,而是來自化學毒性。
螢光劑有輕微的化學毒性,如果殘留在衣服上一般只會接觸到皮膚,除非是特別敏感的膚質,否則並沒有什麼危險性。但是很多小嬰兒喜歡咬衣服,如果衣服上有螢光劑殘留,就可能被小朋友吃進肚子裡。為了保護小朋友的安全,嬰兒用的洗衣粉最好禁止添加螢光劑,而家長們也要避免購買太過潔白鮮豔的嬰幼兒衣物。
紫外線在我們的身邊到處出現,叫我們既愛又怕。它可以幫我們殺掉很多細菌,可是不小心卻會連我們的細胞一起殺掉。它會促進我們的身體合成維生素,但是也會讓我們的皮膚細胞產生黑色素和皺紋。我們不能照射過量,可是又不能沒有它。唯一和它和平相處之道,就是要了解它、掌握它。學習科學在積極方面可以使我們生活更便利,消極方面至少可以教導我們如何趨吉避凶。只要能夠了解並掌握科學,它就會成為我們生活上的好伙伴。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11月,407期,72 ~ 77頁
紫外線(23)
電磁波(27)
可見光(6)
波長(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17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醫師的「超級 GPS」:手術導航系統如何為臨床帶來新革命?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