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機器人的外表
101/12/06
瀏覽次數
17184
楊谷洋
|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
基於機器人在未來應用上會與人類有更多互動性,因此它的外表也就成為設計者需關切的議題。那麼機器人應有怎樣的外表才合適?它的外形與它要執行的工作又有何種關聯?從工程角度來看,現有的技術不見得能達到設計者所預期的擬真度,而這又會對使用者產生什麼影響?對於這些疑問,也許我們可從以下報導得到些許啟示。
知名的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所屬機器人與自動化雜誌刊登一篇專訪:受訪者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退休教授Masahiro Mori,他於1970年代提出了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指出當擬人化機器人的外表逐漸近似人類,但未能完全相像時,反而會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感覺:比方說像是義肢在某些時刻給我們的感覺。Mori教授論文的用意在於提供機器人設計者於研發不同用途之機器人時於外型方面的參考;當機器人逐漸由不相似進到相似的過程中,人對機器人的親近程度會隨之提昇,例如從工業機器人到玩具機器人,但相似到一個程度,反而會升起厭惡感,例如義肢、電子手或殭屍,而一旦跨過瓶頸,親近感又會提升。對於恐怖谷的產生,一個說法是當機器人不像人時,只要越來越像,我們就會加以肯定;但如果非常像時,我們反而會挑剔起來,在意起不像的部份。
一個70年代的理論在現今受到重視的原因,在於它可廣泛應用於人與機器人互動介面設計、電腦動畫、以及社交機器人開發等,例如家用機器人需要有擬人的外表嗎?還是只有個象徵性的頭型?如果要擬人,那要多像?又能多像?
至於在人形機器人方面,在Mori教授時代,並沒有實踐人形機器人的能力。他也不建議開發與人外表非常相似的機器人:一方面是必要性、二方面是技術難度,三方面是造價過於高昂;但在當今我們仍看到研發團隊試圖跨越恐怖谷障礙,發展高度擬人的機器人。在國內、外也陸續看到栩栩如生的接待型機器人出現,前陣子知名的擬真機器人學者-日本大阪大學石黑浩教授,就推出一款幾可亂真的機器人,高度吸引大眾的目光。因此若要說機器人應該像人或不像人,乃端賴於它的應用與開發者之用心吧。(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黃承揚|英商牛津儀器海外行銷有限公司
機器人(75)
擬人化(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0/23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17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