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看不見的減碳工夫–低碳建築聯盟
105/06/07
瀏覽次數
3212
涂煥昌
|
特約文字編輯
「節能減碳」一詞,近年來已成為流行用語。但問到大家的做法,不外乎是「更換LED燈泡」、「隨手關閉不用的電源」、「選用低耗能的電器」等。然而這些「節能」的小動作,只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碳的效果有限,其實在我們的「建築物」中,還藏著許多可以讓我們更有作為的地方,讓減碳的效果倍增。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林憲德教授領導的「低碳建築聯盟」,便是國內默默推動「建築低碳化」的無名英雄。
自從「京都議定書」面世之後
自1980年代起,全球就瀰漫著一股「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氛圍。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都指向問題應該是根源於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大量的排放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各種溫室氣體,導致氣候系統受到嚴重影響。
1997年面世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補充條款,其中最重要的共識便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證全球可持續發展」;這表示,影響氣候變遷的頭號殺手:「二氧化碳」,今後必須受到嚴格的排放控制,以穩定即將失控的地球氣候系統。
為了更具體的實行,國際上已有共識,將來所有的「日常行為」與「產品製造」都需計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在可見的未來,商品的「排碳量」將成為國際貿易上某種重要的競爭項目;而國家的總體「排碳量」,也會變成國際關係中政治角力的籌碼。「低碳」儼然已成為是普世的價值與趨勢。
從「百貨公司」到「精品店」
臺灣在「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方面的作為,一直是緊跟著國際發展的腳步,「綠建築」即為一例;這是指一種從興建、使用到拆除整個過程中,都秉持「環境友善」與「資源有效運用」原則施行的建築物。興建這種建築物,將使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間,能達成一個和諧共存的平衡點。世界上第一個「綠建築」標準是在1990年由英國發佈,台灣其後在1999年也推出「綠色建築標章」,只要符合上述諸多原則的建築物,即可獲得認證。
「綠建築」的概念,涵蓋很廣,包含了「生物衝擊」、「節能」、「綠化」、「水資源使用」、「廢棄物與污水處理」、「二氧化碳減量」等眾多面向,這樣多樣化的內容,如同是「環保界的百貨公司」般;在1990那個年代是一個新的思維,但以現今的角度來看,它終究只是一種籠統的精神與概念,「無法科學量化計算」是它最大的缺點。
林憲德教授表示,現今社會的發展,「低碳」與「碳排的精算」已經是一種國際趨勢,所有的東西,必然都會和這個概念扯上關係,「建築物」也不例外;一棟建築物,從設計規劃、施工興建、日常使用、拆除,各個階段都需要去精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種精算概念的發展,好比是在「環境保護」的概念上,由過去包山包海的「百貨公司」,進步到「精品店」等級的境界。
建築減碳的SOP
那建築物該如何達到「低碳」呢?林教授分析:在建築師規劃這棟建物時,即須有所作為;如在設計階段,舉凡建物的「外觀形狀」,到「通風、採光」,甚至是「開窗面積」的大小與位置,都可以選擇低碳的做法。而在建物興建時,營造廠商在「建材」的使用上,也可以選用低碳的建材,例如「鋼筋混凝土」若是使用「高爐水泥」,就可以減少10%的碳排量;同時,工廠在製造建材時,也可以選擇低碳的方式來生產。最後建物在使用時,室內的照明、空調的選擇與配置,更應該有低碳的作為。
一棟建築物從興建到使用,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可以選擇「低碳」的做法;林教授也強調:每個階段的每一種選擇,其實都已經有科學公式與計算方法,來精算該階段的「碳排量」,技術門檻並不高,而且興建成本也不會因此明顯增加,甚至可能還會減少。如果一棟建築物,在每個流程都能夠選擇「低碳」的方式來處理,那建物整體的「減碳量」至少能達到30%之多。
教育推廣與認證制度的重要性
「建築低碳聯盟」自2013年由科技部補助成立以來,積極推廣「低碳建築」概念。聯盟的主要任務,便是積極教育、輔導業界建立「低碳」的概念與做法,聯盟的目標會員包含有「建築師」、「營造廠商」、「建材廠商」、「營建公司」等。林教授也不吝分享自己從1990年起持續研究,「建材碳足跡資料庫」與「建築碳盤查分析」這兩大領域的豐碩成果,期望未來所有「建築物」,都能從源頭開始,「一條龍」式地嚴格執行「碳排管理」。
聯盟的第二個要務,便是積極推動建立「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林教授說:「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的建立,是整個「低碳建築」推廣的另一個重點;這套認證制度,好比是目前的「ISO 9002」一般,已成為一種具公信力的檢驗流程。聯盟成員經過教育與學習後,日後在實際應用上能否切實施作,也將會是一種「檢驗」;另外,認證機制的建立與透明化,可以讓想做的民眾,在觀念與做法上,也能有所參考,政府機關甚至可以將之作為管理的依據。
「先進的國家,總會先看到危機,並及早做好預防;事後的補救,多只是事倍功半而已」。林教授語重心長地表示,目前,全世界已有兩個官方「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分別是歐盟與日本,我們很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三個擁有這種制度的國家。「低碳建築聯盟」目前已成功獲得環保署核准通過「建築物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CFP-PCR)」,這被視為是「建築碳足跡認證制度」的最大背書。未來,聯盟將繼續推廣這個概念,希望能領先其它先進國家在此領域立下標竿。
除了更換LED燈具之外
針對「減碳」方式,目前我國在建築相關法規裡,尚無任何明確做法;民間業者也只依循過往的模式,來興建新的建築物。對於「建築低碳化」的概念與做法,多數仍抱持著觀望的態度。
「對於一般民間業者,我比較不擔心,因為壓力來時,他們就會快速作出因應。」林教授坦承自己比較擔心的是「公共工程」,因為「公共工程」影響的層面比較大,並且受限於政府法規限制,各種「變革」的靈活度比較低,也比較慢。雖然,大量更換「LED燈具」在節能上是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那畢竟只是「事後補救」的作為;相反的,若能從「行政命令」上著手進行改變,讓政府的各種公共工程,從規劃建築物開始就做好「減碳」的功夫,其效果將會是事半功倍。
註:林憲德教授研究團隊獲科技部104年度「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補助(計畫名稱:低碳建築聯盟推動計畫(3/3),執行期間:2015/02/01~2016/01/31)。科技部推動「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之目的,係為促使大專校院及學術研究機構有效運用研發能量,以其已建立之核心技術與相關之上中下游業界建構技術合作聯盟,以協助產業界提昇競爭能力及產品價值。
綠建築(4)
京都議定書(19)
碳排放(14)
推薦文章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從廢輪胎到你的新鞋,橡膠如何在技術、商業與環保間平衡,賣出新高度?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心血管疾病的救星,人工(生物)血管是什麼?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