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恐龍法官的迷思:民意與法治的平衡
103/06/27
瀏覽次數
12580
晁巧齡
|
國立東華大學
2010年9月高雄地院審理六歲女童性侵案,因女童未哭叫或反抗,認定未違反意願性交,承審法官輕判惡狼,引發撻伐,當時的判決也引發「白玫瑰」運動。之後多起性侵、虐童等案件不當的判決,也引起社會廣泛討論。這些爭議判決呈現出司法見解與民意的落差,把許多只「依法」判決的司法人員貼上「恐龍」標籤。
罪刑法定的侷限
《刑法》第一條:「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簡單來說,罪刑法定是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才可以依法處刑;法律沒有規定者,則不得加以處罰。我國法學者林山田曾論述,如果司法權放棄罪刑法定原則,不固守權力分立制衡的立場,如此恐將淪為配合行政權充當打手,或是成為縱容立法權懈怠的幫兇。
德國刑法學者封.費爾巴哈(P.J.A. von Feuerbach)根據拉丁文法諺,在19世紀時提出「無法律即無犯罪,無法律即無刑罰」的概念。林山田教授認為,我國對於此原則之具體內涵包括:刑罰權之內容與範圍必須由法律明定、禁止類推適用、禁止習慣法、禁止溯及既往,以及要求明確性等五大原則。
前述引發「白玫瑰」運動的爭議來說,判決無法滿足人民對社會正義的期待,是法官的判決錯誤嗎?還是「依法」不得不的判決呢?
在罪刑法定原則中,要求國家刑罰權的發動須明確,盡量排除不確定、人為操縱的可能,真正用意是確保人民的人身自由,以免受到專擅、獨斷的判懲。亦即禁止以習慣法與類推的方式創設與加重刑罰,來避免法官逾越職權論罪科刑。
觀審先論辯
法官後把關
司法制度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與道德價值,意謂著法律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依據應報理論來看,大眾對於犯罪行為的刑罰,有「罪責必須與刑罰相等」的觀念,一旦法官在判決上,無法契合社會普遍期待,就算法官旁徵博引、取材精確,其判決可能不符眾意而引發眾怒,進而導致民眾對於司法的不信任。雖說司法不完全是為了符合「社會期待」或滿足「人民情感」而立法,但司法判決卻不能完全與社會的期待脫鉤,如果判決無法得到人民的認同,又要社會大眾如何相信司法呢?為解決司法信賴的質疑,採取人民觀審的做法或許是可以思考的策略之一。
「觀審」,是讓公民可以直接參與審判過程的一種機制,如同英、美等國的陪審團制、德國的參審制、日本的裁判員制和韓國的陪審制,目的就在於讓不具法律專業知識的一般民眾也能參與刑事審判程序。
司法院為回應人民對「恐龍法官」的疑慮,2013年1月開始試行獨創的「人民觀審制度」。我國的觀審制中,觀審員與法官共同開庭審理,針對有罪無罪或量刑加以討論,並表示意見;觀審員形成多數意見後,再由法官作出裁決。在討論過程中,民眾可以根據個人生活經驗對案件提出質疑,而法官有義務將其意見納入,作為判決的參考。藉由人民參與審判提高司法的透明度,期使判決結果更貼近民意,並發揮法治教育功能,增進人民對司法的了解。(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6)
責任編輯:
王曉玲|球崙教會青少年團契輔導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2/14
在火車上做實驗!「科普環島列車」讓小學生學習科學也增廣見聞——專訪周中祺副教授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24
透過臺德氫能合作 推動綠氫技術與永續未來——專訪蕭述三校長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