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以來的臺灣古環境變遷
103/11/17
瀏覽次數
37672
陳文山|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末次冰期以來,因全球氣候的變暖導致海水面急劇上升,臺灣的造山運動以及來自山脈的大量沉積物堆積,造成臺灣周圍海岸環境產生急劇的變化。末次冰期以來海岸變遷,對於史前動物遷移以及史前人類的生活型態產生重大的影響。
27,000至18,000年前,地球正處於寒冷的冰河期,全球海面較今日低約140-120公尺,現今的淺海陸棚大都曝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陸橋);臺灣海峽同樣也成為連接亞洲大陸的陸地。在這寒冷的冰河期,地處亞熱帶的臺灣島,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也被冰河覆蓋,形成高山冰河。
18,000年前之後,全球氣候逐漸升高,進入了溫暖的間冰期,海面也逐漸上升,海岸線朝陸地前進。原本連接亞洲大陸的陸橋逐漸被海水淹沒;約10,000年前,終究回復現今的海峽地形。此時高山上的冰河也已消失,只遺留下冰河的遺跡。約至5,000年前,氣候才逐漸穩定下來,海面達到最高點,現今臺灣島周圍海岸平原都已被海水淹沒,海岸線位在現今山麓與丘陵地的前緣。5,000年前之後,海面不再上升,但是河流搬運大量沉積物堆積在海岸,並逐漸地擴大成為西部海岸平原。
臺灣自27,000年前至今,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海岸環境歷經了海進與海退的巨大變動,同時也造成人類與生物的遷移。從27,000至11,000年前,生活在亞洲大陸北方的冰河哺乳動物以及舊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八仙洞遺址長濱文化,27,000至15,000年前)都曾經遷移到臺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