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3年《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期刊報導,置換不同設計的臨床併發症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而置換取代型設計後關節彎曲活動度表現有較滿意的結果。但同在2013年的《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期刊中亦有報導認為,影響術後表現,重要因素是元件植入位置正確性及良好的軟組織平衡,對於手術技術成熟的醫師,選用不同設計於術後疼痛、活動度與功能表現都有相近臨床結果。
材質方面,人工關節極需解決的是材料磨損問題。高交聯聚乙烯於歐美國家,已經普遍運用在人工關節襯墊。而高交聯過程產生自由基的問題,也有技術突破改善,以維他命E減少自由基產生穩定材質。於2012年的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期刊報導證明,此新材料可提高抗磨耗,降低交聯後機械性質改變的問題。
另外,生醫陶瓷過去較少運用在膝關節元件。近期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期刊已有陶瓷塗佈技術使用在股骨元件之報導。此技術關鍵係在金屬表面塗佈一層將近5微米厚度的氧化鋯陶瓷,理論上擁有和陶瓷一樣的表面抗磨耗特性,也降低元件發生破裂危險。另外,近期亦發展出多孔性金屬科技,可增加元件與骨頭結合強度。此新材料可製作成不同型態外型,彌補骨缺損大的再次置換手術。
根據2014年《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期刊之臨床報告顯示,此新穎材料平均追蹤33個月後,病患再次手術後膝關節功能良好,沒有元件鬆動或不良併發症,但長期成功率仍需進一步追蹤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