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生活小幫手–手機應用程式 (Apps)

105/05/01 瀏覽次數 3196

什麼是App?

 

行動裝置的普及,帶動了虛擬應用程式「App」的興起,無形中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隨身裝置。所謂的App,指的是一種應用程式,源自於Application前三個字母的縮寫,其存在至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真正崛起是在2008年蘋果公司(Apple) ios系統推出的App store。App程式又可分為免費或付費性質,使用者只要將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透過網路連接到App平台,即可隨時隨地下載或是購買自己想要的應用程式。為了不讓Apple專美於前,由Google研發的 Android系統,也跟著推出Play store,試圖搶攻龐大的市場。

 

App的種類

 

App平台所提供的應用程式為數眾多,設計者也會針對使用者的需求推出適合的應用程式,並且在上架前先行分門別類,以方便使用者搜尋與下載。App的種類包含了社交、通訊、娛樂、音樂、照片和視訊、生產力工具、教育、新聞、書籍、天氣、運動、遊戲、交通、醫藥、健康與瘦身、美食佳飲,種類相當豐富。提供的服務不僅涵蓋了「食、衣、住、行、育、樂」,且同一類型的應用程式有不同的版本,不僅有更多的選擇性還會定時更新,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下載適合自己(免費或需付費)的應用程式。

 

國人App使用習慣

 

根據資策會2014年所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432萬人持有行動裝置,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74.4%,有高達千萬個使用者下載過App。其中,最常被用戶使用的10個App分別是Line、Facebook、蘋果日報、Facebook手機即時通、YouTube、WhatsApp、Candy Crush Sega、LINE Camera、手電筒及WeChat。超過7成的民眾會使用Facebook,更有高達9成以上的用戶會使用Line,而使用者的年齡多集中在20-34歲,平均每天使用時間超過2小時。進一步歸納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可得知社交通訊軟體佔了一半,被使用的次數最多,突顯出現代人隨時隨地都會想和他人通訊的需求。

 

App的優點

 

App的優點是方便、便宜、選擇性多以及不受時間的限制,且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實用性的特質。近年來,App平台已推出許多教育相關包含了TED、自學外語等應用程式,除了可以學習各國語言、準備考駕照的筆試外,甚至還提供了國家考試的資訊。這種透過教育科技輔助學習,無疑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突破。另外,只要安裝相關的應用程式,用戶在閒暇時即可使用手機打電動、看影片、聽音樂、錄製影片消磨時間,還可以傳送影音圖片與朋友分享。不僅如此,通訊及社交應用程式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許多人都會以此做為溝通聯繫的管道,筆者認為,若應用在教育的領域,亦可作為師生溝通、學習討論以及工作的即時通訊平台。不僅如此,舉凡訂餐外送、醫院掛號、叫計程車、訂車票、甚至是網路銀行等服務,都可以透過App完成任務,顛覆了人們原來的處事模式。App最大的特點,莫過於即時性,由於大多數的使用者沒有關機的習慣,往往可以第一時間獲得訊息提示,縱使有事耽擱沒能及時回覆,也可在事後進行回應。

 

使用App可能引發問題

 

大多數的人認為只要一機在手,就可以透過App協助解決事情,然而,前提是使用者必須要擁有行動裝置才能操作這些應用程式。雖然使用App很便捷又不受時空的限制,但還是可能引發一些問題,諸如:交友陷阱、暗藏春色、侵犯智慧財產權、網路霸凌。值得注意的是,時下青年開始流行使用App交友軟體去認識新朋友,結交男、女朋友甚至牽扯到色情交易,嚴重的話還可能產生桃色糾紛、約會強暴等犯罪事件。另外,使用影音軟體觀看或下載電影音樂也有侵犯智慧財產權的疑慮。倘若使用者在通訊交友程式上惡意攻擊或留下辱罵的文字,不僅構成網路霸凌,還可能會吃上官司。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過度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及App亦可能產生網路沉溺的問題,尤其是求學階段的青少年更須注意這個問題。

 

結語

 

行動裝置的普及,成為人類最便利輔助工具,App既方便省時又能解決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瑣事。有別於以往既有的傳統生活模式,現代人在認識新朋友之後,可能會先問對方有沒有在使用Line、Facebook、WhatsApp等通訊社交軟體。筆者提醒,App看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讓人忘了自己只是藏在手機背後的一個帳號。因此,即使科技工具再怎麼進步,仍無法取代真實的世界。

 

備註

感謝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III, MOST 104-2515-S-214-001」。

 

責任編輯:蔡家文

審校: 王英基,黃耿祥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