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創新及創造性破壞–經濟學大師熊彼得
95/07/11
瀏覽次數
23093
許明德
|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
創新
在今日知識經濟的世代,企業經營都非常注重創新。
創新的涵義是什麼?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首先提出經濟學上對創新最有名的詮釋:把原來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改變其產業功能,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利潤。
用一般的說法,創新就是「因改變而更好,從而創造利潤」,它包含幾個要素:是為了追求更好而改變,而不是為改變而改變;改變的結果必須是更好,沒有更好就不是創新;最終的效益是創造利潤,也就是說創新的原始動力是利潤,它是市場導向的。
創新和發明是有區別的,兩者不可混為一談。發明是:本來沒有,從無變有。比方說愛迪生是發明大王,一生發明無數,他發明的電燈取代了柴油燈或蠟燭,造福人群。創新是:現已存在,再加上新的創意,使它更好、更有利潤。例如在現有的產品製程中研發出改善的方法,縮短製程、降低成本、增進品質,這種高品質低價位的新產品,以其物美價廉的差異性,在市場上暢銷是必然的,這就是創新的效益。
創造性破壞
創新固然會創造利潤,但是有創新就有破壞,因為創新會破壞現有的經濟模式,但破壞之後新的取代舊的,結果更美好,這就是熊彼得著名的「創造性破壞」理論。
熊彼得在他的《經濟景氣循環理論》一書中,描述了創新及創造性破壞和經濟景氣循環的關聯。他認為經濟環境之所以發生變化,是由於企業家從事創新的緣故,企業家把創新導入一個原本均衡的經濟社會,因創新而獲得利潤,這會引起其他企業家的效尤,期能同樣獲得利潤。結果是原來均衡的經濟狀況被打破,產生脫離均衡的移動,整個經濟日趨興盛,造成「繁榮」。
之後,創新的速率減低,產量、物價與利潤開始下降,這個縮減的過程就是「衰退」。衰退的結果會使經濟陷入困境,這就是「蕭條」。儘管如此,經過相當時日後,這種困境還是會被打破而逐漸好轉,而達到另一種均衡,這過程就是「復甦」。
經濟景氣循環就是上述4個階段,之後再有創新發生時,整個循環就會再行出現。
移動的不均衡
市場上的產品因為品質或價格的差異造成了不均衡,這就是商機,熊彼得認為市場的機制就是在不均衡中獲取利潤。舉個簡單的例子,某產品在甲地賣10元,但在乙地都會區可賣到50元,價格貴了5倍,有40元的價格差異,這個差異就是價格的不均衡。商人會抓住這個商機,從甲地購入該產品運到乙地銷售,賺取差價獲取利潤。
熊彼得更指出,這個不均衡會因競爭的因素而逐漸消失。比方說其他商人也看到了這個商機,競相加入,結果是大家在甲地搶購產品,價格上升,在乙地競銷產品,售價下跌,甲乙兩地的價差空間逐漸縮小。當價格差異減少到無利可圖時,這個商機就消失了,商人們又去尋找別的商機。市場不均衡雖然會因競爭而消失,然而新的不均衡又會出現,這種現象,熊彼得的論點是「整個經濟活動型態就是『移動的不均衡』」。
學術的歷史地位
熊彼得是20世紀極受推崇的經濟學家,他的理論是經濟學的重要遺產,他首先提出的「創新」學說,不但是知識經濟的先驅,其思想更是21世紀的主流思潮。
他的學術聲望雖然在1940年代以後,被凱恩斯的光芒所掩蓋,但是到了1970年代後期,情勢又改變了。在那時經濟景氣循環回來,而且還變本加厲,物價、國際貿易收支、政府稅收與支出、就業、生產力、以及經濟成長等都表現不佳,財政赤字擾亂了金融體系,破壞了整個經濟社會的安定,大家對凱恩斯理論的信心漸漸動搖,而長久被冷落的熊彼得的理論再度被重視。
1983年是他的百歲冥壽,許多學人認為這是對他在學術上的貢獻進行重新評估的最好機會,於是世界各地就紛紛舉行紀念會,以重溫這位經濟大師的成就。他的母校維也納大學也特別設立了「熊彼得講座教授」,每年遴聘一位傑出學人擔任。到了1986年,一個專門研究他的思想的「國際熊彼得學會」成立,每年都會召開研討會與發行專刊。
現在是知識經濟的世代,以創新來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已成為企業的致勝利器。熊彼得的創新理論歷經百年,顛撲不破,至今更是歷久彌新,閃閃發光。
熊彼得的生平
熊彼得在1883年生於奧匈帝國,幼年時就展現異於常人的天賦,10歲時進入維也納的貴族學校,23歲獲得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
之後他到埃及開羅當律師並擔任埃及王妃的財政顧問,同時專心於第一本著作,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理論經濟學的本質與要義》,希望藉這本書返回祖國的學術界。在恩師龐巴維克(Eugen von Bohm-Bawerk)的協助下,熊彼得進入維也納大學,以特別約聘方式任教。
幾年後熊彼得經由皇帝任命,成為位於維也納附近的葛拉茲 (Graz)大學的教授,年僅28歲。這過程有點曲折,葛拉茲大學教授職出缺後,本來遴選委員會選定的名單中並沒有熊彼得。這時他的恩師龐巴維克鼎力協助,龐巴維克曾任奧匈帝國財政大臣,在皇帝面前一言九鼎,由於他的大力推薦,皇帝欽定熊彼得接任教授職,在學術生涯更上高峰。
這期間他曾受邀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獲頒榮譽博士學位。在美國那幾年,他廣交各方俊彥,美國的生活對他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深深影響了他的經濟思想。在日後的理論中,他推崇美國是企業家之鄉,談到企業創新也都以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的「T型福特」(T-Ford)為案例。
以學術為志的熊彼得因緣際會竟然踏入了政商界。1919年3月,經由奧地利外交部長的推薦,熊彼得擔任了財政部長。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奧地利民窮財盡,大批士兵從戰場返國,失業人口暴增,政府背負龐大的財政赤字,加上嚴重的通貨膨脹,國家財政陷入極端困境,熊彼得擬定一份財政計畫書,力圖挽救奧國財政。10月該計畫書遭到否決,導致內閣總辭,也結束了熊彼得短短7個月的政治生涯。
之後他轉入商界擔任銀行董事長,在商場上非常活躍。不幸3年後由於銀行從事高風險投資失敗發生財務危機,熊彼得不但失去了董事長職務,還背負了鉅額債務。
政商雙雙受挫,熊彼得只得重返學術界,到德國波昂大學任教,從此專注學術,在其專業領域漸漸打出響亮的名聲。在這期間他多次應邀到美國哈佛大學授課,與哈佛建立了良好關係,也促成了日後他移居美國任教哈佛。同時他也應邀到日本做了半個月的巡迴演講,對日本在理論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有深遠的影響。這是他第一次到日本,在京都時對昔日將軍府(二條城)的建築之美及典藏的藝術品讚賞不已。
1932年熊彼得49歲時,告別了歐洲前往哈佛並定居美國。3年後,在哈佛任教達半世紀之久,是哈佛經濟學主要台柱的陶希格(Frank Taussig)退休,其課程由熊彼得接續,自此哈佛的經濟學系就展開了「熊彼得時代」。這時他在哈佛的名聲達到顛峰,成為經濟學系的主要台柱,凡有學人來訪都以能拜訪他為榮。
熊彼得在哈佛時,對學生照顧有加,常和一批後起之秀共同聚餐討論經濟學的問題,這些弟子日後也都在經濟學界有顯赫名聲。其中薩繆森(Samuelson)及托賓(Tobin)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薩繆森還是獲得這獎項的第1個美國人。
這期間他曾到耶魯大學講學,耶魯見機不可失,開出了極為優厚的條件企圖挖人。熊彼得向哈佛提出辭呈,但是慰留之意排山倒海而來,終於使他繼續留在哈佛。
熊彼得名列哈佛七賢,1948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後來又被選為第1屆國際經濟學會會長,不幸在上任前過世,享年66歲。
熊彼得到哈佛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最嚴重的時期,如何提出解決的對策,成為經濟學家的挑戰。在這議題上,熊彼得與凱恩斯學派有了嚴重的對抗。先是布萊斯(Robert Bryce)從英國劍橋大學來到哈佛傳播凱恩斯的理論,熊彼得多次與布萊斯展開激烈的辯論,接著韓森(Alvin Hansen)從明尼蘇達大學到哈佛主持「財務政策研討會」。這些凱恩斯的擁護者聚在一起,很快地成為凱恩斯學派在哈佛的大本營。
到了1939年,凱恩斯的理論已在哈佛的經濟學系居於主導地位,而有「美國的凱恩斯」之稱的韓森就成為美國經濟學界的領袖,也展開了哈佛的「韓森時代」。
凱恩斯的理論簡明易懂,對當時美國經濟問題開出了明確的處方,被小羅斯福總統採用於「新政」。熊彼得大聲疾呼,經濟的改善及景氣的復甦只有靠市場的自然運作才是正確的方法。他批判新政,認為政府介入市場機制,可是他的觀點在凱恩斯學派的滔天巨浪中被淹沒了。
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凱恩斯學派的勢力擴張到整個美國經濟學界,如日中天。連熊彼得的愛將薩繆森及托賓也都離開他,投入凱恩斯的陣營,熊彼得內心的落寞可想而知。
名人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他的內心又是怎樣的世界?
熊彼得生於奧匈帝國時代,繼父是陸軍上將,就讀的是貴族學校,恩師歷任三屆帝國財政大臣,自己因為皇帝的任命而當上大學教授。雖然帝國在第一世界大戰後不復存在,但他內心深處唯一的祖國,還是這個哈布斯堡王朝(Harbsburg Monarchy)的奧匈帝國。
熊彼得回波昂大學任教的次年,是他精神生活上最悲慘的一年。首先他敬愛的母親在6月過世,接著8月時他的第二任妻子亞妮因難產死亡,嬰兒生下來後也告夭折。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母親、妻子、兒子相繼撒手人寰,人間悲劇莫此為甚。遭到這樣沉重的打擊,熊彼得精神瀕臨崩潰。後來他發現了妻子亞妮所寫的日記,之後他每天一早起床就抄寫亡妻日記,以這種幾近宗教虔誠抄寫經文的方式,來安撫受創的心靈。
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之際,太平洋戰區的美軍以跳島戰術逐漸逼近日本,美國空軍開始轟炸日本本土,京都、日光等地都遭到破壞。為此他心情苦悶,整日不看報紙不聽新聞報導,內心鬱鬱寡歡。
在哈佛的晚年歲月,他的學術理論被凱恩斯的光芒所掩蓋,他畢生致力追求世界經濟學泰斗的美夢,終未能如願。
在1950年熊彼得彌留之際,閃過他內心的最後一個念頭是什麼?是代表奧匈帝國的故鄉維也納?是未竟的學術功名?是愛妻亞妮?還是他終生最誠摯感念的母親?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7月,403期,70 ~ 75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6/30
「防曬神隊友」變「皮膚殺手」?揭開奈米氧化鋅的雙面謎團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6
危機溝通的「偷雷」策略:出事該隱瞞或自行揭露?主動認錯是最好的選擇!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6/30
睪丸怕熱是真的!熱中暑可能讓生殖系統全面當機
張菁萍 教授
|
奇美醫學中心腦心血管研究室主持人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