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有毒化學物質的健康風險
103/01/21
瀏覽次數
10303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自然》期刊(
Nature
)9月初刊出了一篇評論,作者是兩位美國的健康風險專家。他們分別擔任過美國環保署官員和審查美國環保署報告的科學顧問。他們認為美國環保署往往誇大了有毒物質的風險,並且以誇大的風險作為政策的指導原則。
他們指出的問題中,有一些值得我們注意。例如戴奧辛號稱「世紀之毒」,美國環保署認為低濃度的戴奧辛就能致癌,理由是「無法排除這個可能」。但是世界衛生組織根據同樣的科學證據,推斷低濃度的戴奧辛不大可能致癌,理由是:戴奧辛在細胞裡的活動模式與癌症簡直無關。
四氯化碳(可作乾洗劑、溶劑、冷媒)與二溴乙烷(過去是汽油添加物)是另一個例子。美國環保署認為四氯化碳的健康風險是二溴乙烷的十倍。然而要是把這兩種化學物質的生物性質考慮進去,二溴乙烷的健康風險比四氯化碳大得多,因為在低濃度時,四氯化碳不會造成生物損傷。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11月,479期,76 ~ 79頁
戴奧辛(20)
致癌(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歐柏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有問題就問資料探勘!但是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2/31
AI 加短影音,讓科學傳播更廣
曹盛威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