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科學教育(四):我們能學以致用嗎?
102/10/09
瀏覽次數
8037
柯廷龍
|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在現今,我們的知識與實作有了越來越大的鴻溝,老師們在課堂內講述的理論似乎天馬行空,不著重實際。在教育界這個領域的落差,尤其嚴重。像高科技業和生化產業要跨越的鴻溝,跟教育中知識與實作的鴻溝比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要研發能夠結束這個落差的方法並不容易,有2種主要的挑戰是我們必須去面對的:其一是設計上的挑戰,要使一個人能夠心甘情願的改變,我們就必須以對方的立場來進行設計,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網路那麼容易改變人類的行為模式。其二是執行上的挑戰,要人們改變他們的習慣去達成別人立定的目標,是有難度的,例如要一位老師在課堂上不教課,而是去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或要求外科醫生要注意洗手,這都有執行上的困難。
這2種挑戰是有關連的,越是站在實際執行者的角度去發明方法,執行上的挑戰也就越小,就像洗手的過程越簡單,醫生越想去做。但是在教育界或醫學界這個環境之下,工作人員常常得面臨被強迫要去接受別人訂立的目標,而這種現象也就擴大了知識與應用之間的距離。
要使得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距離縮小,有3項要素。首先,找出真正的問題;其次,發展有效的解決方案;最後,將這些方案傳播出去。
找出真正的問題
找出真正的問題能夠讓我們訂立研究的方向與計畫,美國國家委員會發現在教育界,能夠找出在執行時會碰到的難題很不容易,而教育學家正需要解決的就是這種問題,例如研究發現,如果學生認為努力念書有意義,他們比較會這麼做,但如果他們認為念書只適合聰明人,一般人本來就不被期望拿好成績,那麼他們的成績就不會好,很明顯地,他們念書的熱忱和成績,與本身的情緒以及社會賦予的壓力有關。要看出這點很簡單,但如何能夠把這樣的理論套用在日常教學上卻很難。
接下來,我們要以實例說明:小明在上課時被教授問了個問題,他答錯了,教授面對這種情況時有兩種選擇,其一,去深入瞭解小明的想法,並藉這樣的方式來表示困境可以讓他學到新知,而且他擁有去更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的能力;另一個選擇是教授可以直接叫另一位學生回答,讓小明覺得別人的腦中有答案,而他並不「擁有」。這樣的狀況在教育界是常態,所以,我們第一種挑戰就是要改變研究獎賞的制度,藉由這些制度轉而獎勵那些找出解決理論,能實際操作問題解決方式的人。
發展有效的解決方案
只要找出真正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事情了嗎?當然不是,在某家醫院中,有一些青年患者們的經驗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有一些因罹患囊狀纖維化而住院的青年,這種病症使得他們呼吸困難,所以患者必須每日進行4次氣道清淨治療,但他們只有在10%的機率下,會使用最佳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而會去醫院每日接受4次治療的患者僅達41%,該醫院顯然面臨許多困難,而一個囊括多方領域專家的團隊決定處理這個問題,專家們使用了精心研究的方案試圖改變這些青年的行為,包括簽約、監控接受治療的次數,以及獎勵持續接受治療的患者,他們也把醫院治療時間做了調整,氣道清淨治療被視為優先,在努力之下,這個方案見到了成果,該醫院的最佳方式治療執行率昇到了73%,而會每日接受4次治療的患者達到了68%。這些患者的經驗,正反映了教育界的狀況,找到真正的問題還不足以能夠解決現在的教育瓶頸,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還有賴各行政機構、專家學者、管理者以及執行這些方案的人的意見,而且這些人必須要被領導,使之能將目光集中在共有的目標上。
第二個挑戰就是,我們是否能夠在教育界中創造一個系統,使得各方面的專家、教育企劃者和執行者能夠一起找出問題的輪廓,並藉而找出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將這些方案傳播出去
最後一個挑戰,也就是,能夠從實做中發展出理論,並廣為傳播,如此一來會有更好的效果。但這也代表在教育界,有意義的實驗能夠被接受,只可惜,要家長能夠接受自己的小孩成為教育界中的「白老鼠」,或要求校方把教學時間拿來作實驗,都會引起反對聲浪。不過,已經有一些人在推動這類教育的革新,而我們也應該以這個方向前進。(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王名儒|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資料來源
《Generating Improvement Throu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Systems》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2
從死亡證明書到實驗室:子宮頸癌致病機制的科學爭議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