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量資料專題報導(六):大數據,大挑戰?海量資料的公共利益與隱私風險

103/09/25 瀏覽次數 6136
從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到雲端科技,資訊技術進步不斷帶來新概念、新行為模式、新商機及新挑戰。根據美國全球語言觀察組織的統計,2013年網路常見字中,雲端(cloud)排名第18位,而海量資料(big data)在網路常見詞彙中排名第14位,更是科技名詞排名第1位,可見雲端科技與海量資料備受矚目。所謂海量資料,僅從字面上看可能會以為指的就是很多資料,但資料多並非海量資料最主要的爭議所在。海量資料的重要性在於人們將越來越有能力利用電子運算方式,從大量的、散落各處的資訊、看起來不相關的資訊中找出其間關連性。可以預見的是,電腦伺服器容量會越來越大,運算速度會越來越快,搜尋技術、解讀判斷能力也會越來越先進,我們將能透過許多「後見之明」,預測大自然變化、人們的行為,利用資訊解決問題。從公共生活面來看,可以用來預警犯罪或監測颱風,保護大眾的安全;從商業面來看,經營者將可結合購物資料或行動平台進行行銷,各行各業都有運用海量資料提升管理效率的潛力。

雖然海量資料有種種好處,但從公領域及私領域大量地蒐集及分析資訊,可能會使我們生活在一個監控無所不在的世界:情治機關以國家安全為由監看個人的電子信箱、監聽電話及網路上的一舉一動;行銷公司為了更精確掌握客戶的行為或習慣,向社群網站、GPS公司或高速公路電子收費公司購買客戶資訊;警察機關為了偵查犯罪,利用電信公司資料追蹤個人手機發話位置來找人。此外,透過不同來源資料庫間的資料串連比對,還可能使原本無法辨識個人身分的資訊,變成可拼湊出個人身分及其他資訊的新資料。例如國家衛生研究院所建置的「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其中提供給外界進行研究的資料雖是抽樣檔,個人身分也經加密處理,但若與其他海量資料,像是醫療機構的電子病歷、衛福部的死因統計、癌症登記等資料庫,即不難找出特定當事人的資料。

有關海量資料帶來的利益與可能個人隱私利益風險間之權衡,已隨著資料連結、分析、使用越來越普遍而受到重視,例如:英國醫學倫理團體「紐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自2013年10月起開始對生物醫學及健康資訊的海量資料研究可能引發的倫理議題,調查社會大眾的意見,該委員會在諮詢文件中提出了在海量資料發展的趨勢下,個人及社會必須持續思考、論辯與形成共識的隱私保護議題,包括新資訊技術或海量資料的發展是否帶來新的隱私爭議或規模不同的隱私爭議?串連眾多資料庫的資料,對維護個人匿名性的影響是什麼?運用海量資料的公眾利益為何?我們想要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在什麼樣的情形下,公眾利益可能勝過個人或少數人的利益?當我們運用海量資料的時候,什麼樣的傷害是我們想避免的,例如:歧視及污名化?有沒有證據顯示確實有這樣的傷害存在?若人們的資料在不知情的情形下被運用會有什麼問題?如果當事人並不會受到影響又如何?電腦科技的應用會如何影響我們對隱私、自我及社會關連的認知或看法?原本的行為準則是否會受到影響,例如:分享、公開資訊的意願?我們應不應該把資訊視為個人的財產?

在文明社會中,我們透過倫理及法律的架構來保護個人隱私利益。是否揭露個人資訊,往往和資訊敏感度、揭露利益、風險、對資訊運用管理的信任度、對自我資訊控制權的高低、社會中對於利他、互惠或互助精神的支持程度等因素有關。有鑑於海量資料的公眾及商業利益,無可避免的會有一些決定必須是集體做成的,包括:什麼樣的措施是保護隱私利益最適當的方法,以及如何促進自願性的參與及正當利用。也正因為海量資料影響每個人,如何透過適當的機制促進討論、形成共識,也將是把握當前新資訊技術或海量資料的創新機會時,應給予相同重視的議題。(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103年/07月)

責任編輯:黃承揚|英商牛津儀器海外行銷有限公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