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氣候變遷專題(三): 全球碳交易市場擴張 制度逐步健全
103/12/16
瀏覽次數
4370
譚偉恩
|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黃紫翎
|
臺灣大學地理系
儘管「總量控管暨碳交易」(cap & trade)的實際效益仍存有不少論者間的爭辯,但就可操作面上來說,cap & trade或許是目前環保與經濟上最可行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策略。因為碳交易能夠事先制定一個總量管制目標,建立市場機制和減碳誘因,鼓勵企業減少製造溫室氣體。
早在2005年歐盟率先推行碳交易制度,到了2013年製造溫室氣體大國,美國和中國也開始實施區域溫室氣體交易制度。2013年底,中國在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啟用5個碳排放交易「示範點」,其他亞洲各國包括日、韓及東南亞國家已先後建置碳交易機制與相關法規,顯現世界各國逐步在法規和制度面上建立起完善的碳交易機制,加上世界銀行規劃建立「二代碳市場」,這說明了未來碳交易制度可望成為抑制溫室氣體的主要機制。
所謂Cap,代表設定一個溫室氣體排放的額度,以減少污染者釋放到大氣的實際排量。Trade則代表創設一個具有可交易的碳排放額(carbon allowances)的市場,促使產業進行技術創新,透過交易,以達成有關溫室氣體排量規範之要求。產業如果在實際上釋放的溫室氣體越少,其所需付的經濟成本也越低。簡單來說,藉由建立商業機制,以經濟上的誘因來促使產業減少污染空氣或減緩暖化現象。
原則上,Cap所設定的碳排放額度,基本上是逐年減少。2005年歐盟開始實施第一階段,2013年歐盟已開始實施第三階段,藉此逐步減少碳排放額度和交易對象。產業在法規的壓力下,必須履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要求,同時對於未履者施加一定之義務,例如要求超額排放的產業向其它尚有排放額度的產業購買碳排放額。所以,Cap & Trade基本上是由政府經立法公權的行使,創設與分配溫室氣體的排放額度,並輔以商業上的交易制度來推動碳額度的流轉,使『碳排』成為一種具有經濟誘因與市場價值的權利標的。這套制度相對於碳稅,優點是能鼓勵產業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甚至是透過有效的減排來創造自己在市場上出售碳排放額的機會,也間接地鼓勵產業去開發或使用更為友善於環境的生產及運作方式,例如:透過潔淨能源(綠能)的使用,減少導致暖化效應的溫室氣體排放。
以目前實踐情況來看,cap & trade在美國用以抑制酸雨問題上有十分良好的成效,它成功地減少了美國產業在氧化氮(
Nitrogen Oxides
, NOx)和二氧化硫(
Sulfur Dioxide
, SO
2
)的排放量。自1980年代開始,這兩個構成酸雨現象的主要氣體在排量上已明顯大幅被削減。歐盟方面,自2005年起開始採用cap & trade機制來處理全球暖化的問題,要求所有會員國境內近10000個以上的產業或發電廠遵行有限碳排放額與碳交易的相關規範。在亞洲方面,日本(東京)也於2010年啟動了cap & trade機制,來減少城市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碳交易制度雖然有諸多優點,但學者也注意到其所具缺點。從經濟面來看,碳交易價格受到供需市場結構所影響,容易產生大幅度的價格變動,根據過去歐盟經驗顯示,當排放配額過多或者在經濟衰退、能源價格下跌的情況下,碳交易價格都會走跌而無法發揮有效的;此外,相較於碳稅,碳交易行動管理複雜性較高,因為碳交易的制度設計必須包括事前之排放量監測、交易申報與追蹤、查核等,到分配、交易、儲存、借貸,以及後續之市場監督,研究者認為,這些複雜的行政管理將傷害總體經濟效率;最後在排放權配額運作上,碳交易市場核發排放權主要先推行免費配額制度,再進行實施拍賣比例分配制。在採取免費配額時,卻容易引起利益團體的逐利行為,如利用規避或虛報既有排放量來爭取更多碳排放配額。
在全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之際,各國在推行碳交易制度,必須考量既有的制度缺陷,建立更加完整的機制和配套,才能夠讓制度成為有效遏制碳排放工具。(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
林傳堯|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審校:
葉欣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