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提升服藥配合度 單靠藥盒提醒效果有限

106/08/10 瀏覽次數 3815

服藥配合度[編註]對健康的影響,早在1970年代即受到探討,當時研究者發現沒有按時吃高血壓藥的工廠工人,血壓也會控制不良。於是相關的研究逐年增加,無非是為了找到可以提升服藥配合度的良方。

 

提升服藥配合度的分法很多

 

提升服藥配合度的方法,包括降低病人負擔的藥費、電話或簡訊提醒、提升醫療可近性等。可惜改善服藥配合度都不顯著,但這幾年來研究者也發現,若將這些方法結合使用,多方面促成病人的行為改變,成效便能顯現出來。

服藥配合度低的原因,有一部分被認為是記憶的問題,也就是病人容易忘記吃藥。目前坊間也已經有電子藥盒等設計,希望利用這些用藥輔具來提醒病人吃藥。

 

科技藥盒能否提升服藥配合度?

 

近期《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刊登一篇研究,即在探討藥盒能否提升病人的服藥配合度。研究者經由藥物給付管理者(pharmacy benefit manager)找到五萬多名正在服用1~3種藥物、低於65歲且服藥配合度差的病人,隨機寄送任一種用藥輔具給病人,或是不給任何輔具作為控制組。

 

接著研究者追蹤個月內病人的領藥紀錄,得到每個病人在這段期間的「藥物持有比例」(medication possession ratio, MPR),此數值可以看出病人有沒有每天吃藥。若病人服用的每項藥物的MPR都達到80%,代表服藥配合度轉為良好,反之則代表服藥配合度仍差。

 

研究者寄送的用藥輔具則有三種,一種是傳統分隔式的藥盒,把每天該服用的藥分隔出來。另一種是藥瓶上有滑動的機關來標示該日已經服藥。最後一種則是藥瓶的瓶蓋附有計時器,提示上次打開瓶子的日期。

 

研究結果發現三組改善率都不高

 

研究結果發現,無論使用哪種用藥輔具,跟控制組(未使用任何輔具)相比,提升用藥配合度的效果都不顯著。服藥配合度轉為良好的病人比例都一樣提升到15%左右。這樣的研究結果可說是出乎意料之外,首先因為未接受任何輔具的控制組,服藥配合度也提升了,研究者認為這個代表服藥配合度差的行為可能是一陣一陣的,所以控制組即便沒有用藥輔具,但服藥也有超乎預期的改善。再來,病人雖然收到了輔具,但可能因為沒有使用或是中止使用,而造成研究的誤差;另外,因為受試的病人皆低於65歲,可能造成輔具提示的作用難以顯現。

總歸來說,單獨解決「記憶」的問題,也就是給予病人用藥提示的輔具,是無法有效提升服藥配合度的。雖然「忘了吃藥」是許多人沒有規律服藥的原因,但還是有更多其他的因素造成服藥動機不足。提示性輔具的運用,勢必要再搭配其他行為改變的策略,才能有效提升服藥配合度,此一發現與先前的研究結果相合,將在健康促進的規畫時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考。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呂宗學

 

編註:

過去中文習慣使用「順從度」或「遵醫囑」來翻譯compliance,但是這兩個名詞有一點醫師地位高尊病患地位卑下的隱喻。所以,相關領域學者成使用adherence,比較是平等地位的用詞。所以,中文就翻譯為「配合度」,比較是病患有主權決定是否配合醫師的意涵。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