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教 CSI 指紋鑑識我就懂了
打擊犯罪,相信是許多人的夢想。「CSI 犯罪現場」影集中,鑑識專家協助警方破案的 精彩情節,令人心生崇敬與憧憬。但要真正成為科學神探,身高、體能、名額等門檻,使得 有心一展抱負者徒呼負負,亦突顯普及鑑識科學教育的需求與重要!
以下將用深入淺出的說明,引領大家一窺鑑識科學堂奧。鑑識科學(Forensic Science) 泛指運用於法庭的科學,所涵蓋學科與實務層面相當廣泛,是一門「跨領域」的整合型科 學。現實犯罪現場勘察雖不如影集般緊湊,但科技原理與運用則是相通–善用 DNA、指紋、 槍彈與血跡等跡證,可還原犯罪真相,水落石出。
「路卡交換定律(Locard Exchange Principle)」主張「凡兩物體接觸必產生跡證轉移」。 嫌犯進入犯罪現場,接觸物品,其指紋、足跡、毛髮或皮屑等跡證,便可能遺留現場,離開 時也會帶走現場其他跡證,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是現場蒐證的重要根基–警方勘驗時,即 依此理論採集嫌犯所遺留下的證物。
「指紋」,具有人各不同、永久不變、觸物留痕及損而復生等特性,百年來,警方幾乎 都借重「指紋」破案,故有「物證之王」之稱。指紋源自手指末端指腹,由凹凸的皮膚所形 成的紋路,可略分線端、分歧線、短線、眼形線與島形線等指紋特徵點,因指面大小不同, 平均有 60-125 個特徵點線;統計學而言,滿足指紋 12 個特徵點相符的機率微乎其微,故 多數國家以 12 個作為最少符合點數,成為「人各不同」的特徵。指腹有汗腺分布,汗液主 成分為水,少量的蛋白質、脂肪、尿素和有機化合物。指紋因其表皮分泌油脂與汗液,且凸 紋上散布汗孔,故具「觸物留痕」的特性,這便是「路卡交換定律」的運用。然實務上指紋 印痕經常是隱而未見,但若懂其原理,一般民眾亦能 DIY 採集指紋。接著介紹如何應用科 普-物理和化學原理,顯現潛伏指紋。
「指紋毛刷法」為利用指紋的水分吸附粉末之物理原理,以軟毛刷掃刷時,讓汗液附 著於粉末,而顯現指紋的特徵紋線。如果搭配電磁學,將指紋毛刷改為電磁鐵指紋筆,便 可搭配用細顆粒鐵粉,轉為磁性粉末的採證方式。
「寧海德林法(Ninhydrin)」是藉由汗液中的蛋白質、胺基酸等物質,與寧海德林試 劑化學反應生成藍紫色產物,顯現指紋。因胺基酸性質穩定,與纖維素間吸引力大,故指 紋在紙張上保存,不易隨時間改變。此法於採驗紙張上的指紋效果相當好,曾有報導「採 集到 40 年前某主教於二戰期間寫給希特勒的書信所遺留之指紋」。
「氰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俗稱三秒膠)煙燻顯現法」,具高活化性,且主要為丙烯 2 氰酸鹽類,其氣態與指紋汗液中之脂質、胺基酸與蛋白質,化學反應形成丙烯氰聚合體的 白色結晶,此法可顯現皮革類的指紋,常用於採集車內指紋。
上述指紋鑑識的內涵及應用,除窺探警察辦案之奧秘、複習自然科學的概念,憑藉對 鑑識科學的興趣,進而引導探索,討論、學習警方辦案背後的科學原理,透過大眾對科學 辦案的熱情和好奇、寓科普教育於生活,從而達到推廣科普教育主要目的!這也是講求全 人教育,最不可或缺的鑑識整合科普教育活動。
筆者自製的科學神探認證卡,用以推廣指紋鑑識科普教育活動,深受學生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