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麻雀大軍有幾隻

105/03/09 瀏覽次數 20217
 
國際鳥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在2004年粗估全球麻雀族群約有1億5千9百萬至5億7千6 百萬隻,2009年出版的《東亞鳥書》(Birds of East Asia: China, Taiwan, Korea, Japan, and Russia)則把台灣麻雀族群等級列在10萬~100萬對繁殖個體數。

為了推測台灣全島到底有多少隻麻雀,筆者以物種分布預測模式及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Taiwan Breeding Bird Survey,簡稱BBS Taiwan)的資料為基礎,建構族群估算流程,並發展兩種方法推估族群數量的可能範圍。

第一種推估方法

先建立麻雀潛在棲地的分布預測模式,採用1 × 1公里的網格做為分析單位,把全島切分為37,552個網格,同時建立以網格為基礎的環境因子與麻雀歷史分布資料庫。

接著,使用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 for rule-set production, GARP)、最大熵值法(maximum entropy, Maxent)、生態棲位因子分析(ecological niche factor analysis, ENFA)、邏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 LR)及多元判別分析(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 MDA)5種分布預測模式來預測麻雀出現的機率,篩選氣溫、降雨、海拔、植被、水系、生態分區、人類干擾(人口密度、道路密度、都市化程度)等環境因子。利用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的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做為驗證,ROC曲線圖的X軸是特異度(specificity,驗證資料中不出現資料被正確預測為不出現的機率),Y軸是敏感度(sensitivity,驗證資料中出現資料被正確預測為出現的機率)。

最後,從上述5種分布預測模式中選擇AUC值表現最佳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再以Maxkappa值做為閥值決定分布預測結果的有無,選出潛在合適棲地的範圍。由於麻雀主要生活在農作區與較開闊的次生林灌叢間,鮮少出現在森林中,因此依麻雀的棲地特性,扣除掉分布預測結果中的森林區域,以獲得麻雀最終的潛在棲地分布與面積。

各調查樣點的麻雀密度值則由2013年BBS Taiwan調查結果計算得來,再採用重複抽樣估計法重複抽樣10,000次,每一次抽樣就可估計一次台灣的麻雀族群密度。把這10,000筆資料排序後,以中位數代表麻雀族群密度的推估值,並以第2.5個百分位數與第97.5個百分位數的範圍,獲得台灣麻雀族群密度的中位數,最後採用95%的信賴區間,回推台灣麻雀整體的族群數。

2013年BBS Taiwan全台調查結果顯示,294個樣區中有174個(59%)記錄到麻雀,共12,467隻次,僅次於第1名的白頭翁13,013隻次,顯示麻雀是廣布種,而且數量不少。每個樣區中有6~10個調查點,以調查點半徑100公尺的範圍偵測到的麻雀數量,計算每個調查點的麻雀密度。固定半徑圓圈法估算結果發現,全台平均密度是2.17隻/公頃。

上述各樣區的密度值重複抽樣10,000次,得到全島密度中位數是2.19隻/公頃,回乘分布預測結果所得全台麻雀最適棲地面積是15,580.5平方公里,推估台灣本島麻雀族群數量約為3,421,332隻,其95%信賴區間是3,150,292~3,699,895隻。

第二種推估方法

同樣以邏輯迴歸分析預測結果扣除掉森林範圍,做為麻雀潛在棲地分布與面積,再依其分布預測機率的高低,把預測有麻雀分布的潛在棲地劃分為8個層級。再結合2013年BBS Taiwan調查結果計算各層級麻雀族群的平均密度,回推全台麻雀整體的平均密度與變異數,以估算全島麻雀族群可能的數量。

層級1的平均密度是1.50隻/公頃、層級2是1.94隻/公頃、層級3是1.83隻/公頃、層級4是2.36隻/公頃、層級5是2.23隻/公頃、層級6是1.94隻/公頃、層級7是2.72隻/公頃、層級8是3.06隻/公頃。據此推算全台麻雀平均密度是2.14隻/公頃,變異數0.0065,再乘上最適棲地面積,最終推估台灣本島麻雀族群數量是3,163,685 ± 257,302隻(95%信賴區間)。因此全台麻雀數量可能介於2,906,383~3,420,987隻之間。
 
 

 
全台麻雀有多少

由上述兩種方法的推估結果可知,2013年台灣本島大概有接近350萬的麻雀大軍。若是換算為生物量,一隻麻雀體重約20克,一位體重70公斤成年男性的生物量約相當於3,500隻麻雀,350萬隻麻雀僅約有1,000位成年男性的生物量。

麻雀的數量看似多到不需要特別關注,但分區檢視2009~2013年BBS Taiwan的監測結果後,卻發現台灣北部(北北基、桃園、新竹、宜蘭)的麻雀族群顯著下降了40%,西部(苗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及恆春半島的西半部)無明顯下降趨勢,台灣全島則下降了10%。像麻雀這麼普遍的鳥也可能在我們沒意識到的情況下突然間大量減少,成為亟待保育的稀有鳥類。

如果能在族群減少的開端就立即採取行動,不僅可提高保育成功的機會,需花費的資源也較少,這也是BBS Taiwan監測常見鳥種的基本精神。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失去了常見的鳥,記憶中的城市、農村、山林、海邊也會隨之變了模樣,你能想像少了麻雀的台灣嗎?
 

 
他山之石

英國就曾發生令人難以想像的事情,我們覺得再平常也不過的麻雀,卻是英國的保育類瀕危物種。1980年代,英國的麻雀數量突然大幅減少,現生族群在某些地區比1970年代減少了90%以上,以前隨處可見的麻雀,現在必須走上好幾公里才會看到1隻。在短短10~20年間,英國麻雀的族群數減少了90%。為了恢復消失的族群量,英國政府投注許多資源,還有專屬的保育行動策略。

此外,自2011年起,印度自然永續協會(Natural Forever Society)推動3月20日為「世界麻雀日」,邀請大家一起關心麻雀,也是提醒大家關心常見鳥類的保育行動。

麻雀也應受保育

早期生態保育工作關心的多半是稀有與漂亮的鳥類,過往有大量的心力投注在黑面琵鷺、灰面鷲、八色鳥等明星物種的監測與保育工作,但像麻雀、白頭翁、綠繡眼這些我們生活周遭的鳥類,因為數量多又常見,反而常常被忽略。

一個健全穩定的生態系必須擁有從最基礎的環境、生產者到消費者完整的食物網,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普通常見的鳥類也可能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個最經典的案例就是中國為了減少農損,在1958年推行「打麻雀運動」,全面撲殺麻雀。沒想到造成農地生態的嚴重失衡,少了麻雀抑制農田裡的害蟲,農作物的生長大受影響,饑荒問題隨之而生,因此隨即在1960年放棄消滅麻雀的政策。

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曾說:「當砍掉一座森林,尤其是一座古老特別的森林,不僅移除了許多大樹和在樹冠層生活的鳥,而且可能消滅了周圍幾平方英里內成千上萬的物種,許多甚至都是未知的物種。目前科學對在生態系中占有極重要角色的真菌、微生物、昆蟲等物種,還不是很清楚其作用。」

生態系如同方舟一樣提供大大小小的生物依存在其中生活,並且維繫著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所有交互作用的穩定。因此,除了單一物種的保育以外,生態系的保護並且維持其中的生物多樣性也非常重要。

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的今日,許多生物族群及棲地大量地減少與劣化。鳥類族群是人類生存環境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們關注鳥類不僅僅是因為牠們的稀有與美麗,也是因為鳥類族群的存續也預言著人類的未來。因此,常見的鳥要讓牠常見。我們生活周遭最常見的麻雀就是反映環境的重要指標,如果連麻雀都沒辦法生存,那麼我們的生活環境究竟糟到什麼程度了呢?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