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萬丈高樓從基礎做起–李錫堤理論與實務兼具

105/08/19 瀏覽次數 4919
甫榮獲104年度科技部學術研究獎的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李錫堤教授在得獎感言上寫到:「學研如蓋高樓,萬丈高樓從基礎做起;學研如打隧道,千米隧道步步為營直到貫穿;學研像是跑馬拉松,控制腳步穩健前進,努力達成目標而不用急於起步有多快;最後,學研更不需急於表現,也不能揠苗助長,逐步前進順利達成目標比較重要。」

這段話也是李教授對自己學術研究的歷程所下的註解,因為曾參與翡翠水庫及雪山隧道工程的他,碩士畢業後在工程顧問公司待了15年,爾後回學術界便以應用型研究受到矚目。他專精於斷層與地震災害的研究,不僅為全世界最先開設「地震地質學」(Earthquake Geology)的學者,亦是以統計法分析地震山崩危害度的先驅者。只要發生地震山崩等災害,李教授的評論就廣為媒體引用。

李教授多年來在地質學的努力,為地質學搭起了研究與應用之間的橋樑,也銜接起傳統與現代的思維。

翡翠水庫成功的關鍵人物

「會讀地質系是因為從小住永和,每天看著太陽從西邊的林口台地下降,太陽餘暉映著台地地形引起我很大的好奇,而且高中時期臺灣中油及美國各大石油公司準備在臺灣海峽探勘的新聞常為報章頭條,也深受矚目,加上自己又很喜歡大自然,於是大學聯考時就將台大地質系填為第一志願。」今年65歲的李教授回憶著說。
從小家裡就希望他能念醫學,但偏偏他就是喜歡物理學與地質學,也喜歡拿數學當工具,總是樂於自己動手做實驗,更喜歡到野外探勘。高中時代參加了國樂社,一度沈迷於冷門的樂器﹣「笙」,大學聯考時自知上不了熱門的台大物理系,地質系自然而然地成為李教授的首選。

臺大地質系學士與碩士學位拿到後,李教授通過高考被分發到中油,但他卻考慮著是否繼續念博士或是進入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工作,「在我們那一代的學生家境都不好,都希望能趕快就業幫助家計,而且當時中興工程正進行翡翠水庫可行性評估的定案研究,我原本就對設計水庫很有興趣,薪水又較高,所以民國66年就進入業界工作。」他說。

進入中興工程後,前三年主要是參與翡翠水庫定案研究、基本設計及開工前的準備工作。在工作中李教授屢屢感到自己所學仍有不足,因此決定在職進修,重回台大地質系念博士。在研讀博士期間,李教授仍常駐工地,負責翡翠水庫施工期間的工程地質及基礎層縫處理設計與監造。

李教授自信地說:「翡翠水庫如果沒有我及一群盡心盡力的工程師的付出,要建一個那麼難的壩,其實很不容易。」由於翡翠水庫大壩處於順向坡,這樣的條件下要蓋出一百多公尺高的拱壩,並不容易,但翡翠水庫卻創下了許多的第一。它不僅是全世界第一個三心拱壩,同時也是臺灣人自行規劃、設計、建造的,更厲害的是,在建造過程都沒有變更設計、沒有延長工期,沒有追加預算,可以說是臺灣人的一大驕傲。而因「翡翠水庫地質調查詳實致使工程進行順利」,李教授也拿下了民國73年的中國工程師學會優秀青年工程師獎。

翡翠水庫完工後,他又接下了雪隧開工前的選線地質調查及地工設計等工作,「我在雪隧選線地質調查與TBM(全斷面隧道開發機)研究時擔任計畫經理,而在後續瑞士、美國、臺灣三國合作的設計中也擔任地工經理。」他說。到民國80年,由於中央大學要開辦應用地質研究所,校方找上李教授,才結束十多年在業界的經歷,正式踏入學術界。

為訓練人才而進入學術界

「會走入學術界,是因為當時業界需人孔急,每天都在登報徵人,但學校的訓練和業界脫節太大,根本就找不到適合的人,所以我在辭呈上寫的理由是:『我要到中大去訓練人才!』」李教授自豪的說。

只不過,地質系直到目前都還被認為是個冷門科系,這是因為地質學範圍極廣,要融會貫通並非易事,不僅得涉獵數學、化學、物理、礦物、岩石、化石、演化、地層、構造等學問,還需要到野外實證,跑山裡探勘做岩石分層、了解地層是如何累積等等,而受教於傳統地質學時期的李教授,是在參與翡翠水庫建壩過程中才開始接觸新興的地震地質學,並進行斷層調查及地震危害度分析等研究。民國78年,李教授即在台大及中大開設地震地質學,年代上較世界各國為早,因此可稱是全球第一位開設地震地質學課程的老師。

「現在我們都知道災害性地震是因為斷層錯動所引起的,但仍須實際去開挖斷層及做定年分析才能深入瞭解。」他說。也因此在轉進學術界之後,他就把研究課題鎖定在斷層與地震災害,更開始自學許多新東西。

「高中時我曾加入國樂社,並慢慢自學吹笙,直至大三,才將心思從國樂轉往地質,但這種自學的態度卻一直持續著,」李教授說。因此即便是進入學術界,李教授自學的精神也不變,「尤其我是臺灣本土訓練出來的博士,會擔心跟不上最新的觀念與技術,所以進入中大任教之後,就開始自學許多東西,像是GIS(地理資訊系統)、遙感影像分析、地質統計學等。」他說。

自學雖然很花時間,但學到的知識卻格外踏實。只要有空,他還會去旁聽其他教授的課。在民國80年中油請了一位美國公司的專家來台開授地質統計學的密集課程,這位專家剛好是李教授的大學同學,也因此他常有機會可向同學請教,了解國外最新訊息,「那時我才知道地質統計學極為熱門,並慢慢摸索學習。」他說。

自學讓知識生根並延伸至業界

由於七〇年代發生了石油危機,美國各大石油公司努力發展地質統計並應用於油田評估上,李教授看到了這個趨勢,決定自己寫地質統計軟體,「其實坊間也有商業軟體可以應用,但一來價格昂貴,二來依賴它就只會得到皮毛產物,所以我才決定自己寫軟體程式,一旦寫得出程式,學到的東西就生根了。」他說。

不過,他也強調,並非所有人都能自學,許多人自學的產物其實不大有參考價值。這是因為自學必須要與世界脈絡結合,要能高度掌握該領域正在發展的訊息,絕不能閉門造車。同時,想要自學的人也應先接受紮實的基礎訓練,例如李教授就以多年的實務經驗,並從博士班的訓練中熟悉科學研究的方法,才能在自學中得到有用的知識。

另外,李教授基於其業界背景,也強調「社會上各領域所需要的技術,一定是曾在那個領域實際做過的人才會知道,所以我希望大學能多聘些有業界經驗的老師,訓練的學生才能滿足實務需求。我也希望我的博士生畢業後,能進入業界,貢獻所學。」他感性的說。

以自己為例,李教授這些年所發表的地震與山崩災害相關的研究成果,雖都是民眾關心的議題,但卻較少為其他地質學專家所觸及,即便如此,這些以實務觀點所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仍然頗多,證明實務型的研究也有其重要的意義。不過,對於業界人士想回學術界貢獻所學,李教授也建議,一定要先在學術界站穩腳步,才能深入應用層面,「因為有了學術地位再推廣應用算是錦上添花,但若沒有學術地位就想推廣應用,很容易被視為是雕蟲小技。」他說。

如今在工程地質學與地震地質學上被視為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李教授,回首來時路,他堅定的相信行行出狀元,「重點是要選擇一個自己有興趣的路,就不用擔心沒有前途!」他勉勵所有正在研究路上努力的學子們。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