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古代園林蘊涵的自然思想
101/08/09
瀏覽次數
20047
王鑫
|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王曉鴻
|
華梵大學環境與防災設計學系
近人定義園林如後:「廣義地說,園林指在人工建築出來的環境中模擬自然景物,範圍相當廣,小至盆栽的植種,大至池水與假山的布景。」
中國古代園林集建築、書畫、雕刻、文學、園藝等於一身,反映中國人的哲理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其中,皇家園林如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和北京頤和園,以及屬於私家園林的數座蘇州園林,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共同維護的人類遺產。
王毅在2004年的《中國園林文化史》自序中就指出,中國古代文化是個完整的體系,不論是形而上的「道」,或是形而下的「器」,它們和園林都有著密切的關聯。「中國古典園林的面目受到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的基本特點和歷史進程的嚴格制約,哪怕是極微末的疊山理水技巧,或是一件淡淡的盆景、一曲短短的欄杆、一張小小的明式椅……它們每一步的演變都可以在政治、哲學、藝術的眾多領域,直至整個社會文化體系的發展和命運中看到必然的原因。」
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過程重在立意和立象,人為的意走在象之前,象中有自然的成分。尤其追溯到上古時代,就能發現園林和自然的密切關係。但是長期演化至今,雖然許多園林藝術確實取材自大自然,卻是經過哲學化、文學化的自然。中國人善用自然,但是詮釋的結果卻沒有太多研究自然本體的意思。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的人本主義導向,也反映了黃土地上農業社會發展的地理特性。
如果把園林看作一個系統,園林在演進的過程中必定經過類似生物演化的過程,有線性的傳承,也有非線性的突變和因環境改變導致的變異。演化的結果必然是多樣性,而且呈現複雜系統的特性。環境改變可以是全球變遷,更可能是政、經、文化變遷的影響,當然也有個人自主性因素的介入。
中國古代園林的發展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脈絡下形成的,自有特色。以現代科學發展中的複雜動態系統和混沌學說來分析這個文化系統,就會看清它的脈絡。
起始點不同、發展途徑不同,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特色,因而衍生下來的園林當然是身不由己地受到既成文化場域機制的影響。掌握人的自主性,是唯一能製造蝴蝶效應,提升發展層級的動力因子。在園林發展階段中,幾次重要的轉折點都有某些人、某些事件的創意實踐引導,中國園林展現的人和自然關係也就這樣地跳躍前進。歷史是連續的,但中間充滿波折。
上古時代明顯地是自然崇拜導向。春秋時代是中國文化進步的時代,儒家講究禮節,藝術的表現重視載道,講規範;道家重在順其自然,以「無為」為上策,順著自然的形象、節奏、韻律就是最好的,一切向大自然學習。
漢代王弼(226-249年)本著自然主義的見解,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亡象……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他從哲學上,為立意高於、先於立象建立了規則。他的說法其實來自《易經》,有著比孔子更原始的傳承。
魏晉以後,藝術才能自由地充分成長。玄學和九品中正制無形地為早期的人物畫立下標準,風流、風骨成了表現的方向,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成為時尚。儒家的載道說及道家的自然說使中國古代美學擺盪在以教化內容和以抒情表意為高評價的兩極之間。
東晉顧愷之(345-406年)的《傳神論》提出繪畫重在「傳神」、「以形寫神」、「通神」等。這是當時對人物畫的最高要求,也是創作人物畫的最重要原則。從那以後,「傳神」就成為藝術追求的標準。這種士大夫、文人的審美標準,以及山水文學創作的影響,也進入了當時園林建設之中,帶動了士人園林的興起。
魏晉以後,中國傳統美學發展成為以「天人合一」的意象、意境等為高的標準。能善用自然元素,但是重視的卻是人文化、哲學化,完全從美學角度表現的文藝走向。這種發展也影響了園林藝術的表現。
此外,古代園林幾乎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的專屬事物,接觸園林的人包括主人、工匠、客人等,一般平民並沒有太多接觸的機會。因此園林代表的思想生活並不代表大多數中國人的想法,只能算是菁英分子的思想脈絡。但是他們製造的風尚確實能在民間流傳,或經由文學作品、書信等留下影響。正是「文因景成,景借文傳」,經由文學作品流傳的消息仍然廣布。古代園林反映的自然思想難說有代表性,最多只是歷史傳承過程中的一時風尚,但是確實能從中覓得傳統知識持續演化的文化脈絡。
在書香主導的社會裡,能工巧匠是沒有地位的。古代中國藝術的傳承依賴師徒口訣和經驗相傳,古法一直是綱領,創新是有限的。工法依賴祖師爺傳下來的經驗,傳承的價值觀決定了園林建設的立意,更由於禮教的束縛,多樣性是有限的。
古代的中國人由於受到政治體制的管理和交通的限制,較少有登高山、跨大海的旅行體驗,因此也少有接近大自然的感動體會。除非被貶到偏遠地區,否則少有深入自然環境的記載。因此中唐時代國勢衰落以後,士大夫在小園子裡模擬大自然反而成了高尚的行為。這和今日的場景截然不同,以今日的環境回顧古人,難免為他們感傷。沒有遊大山的機會,只能委屈在小園子裡,靠創造意境愛自然,實際上距離真實的自然體驗還遠。今人和古人的價值觀大大不同,古人心中確實缺少對大自然的認識。
唐宋之前的園林不只是在裡面欣賞自然之美,也善用周圍地區的山水美景。宋明園林進入城市是因為大運河帶動的商人角色興起,尤其是江南鹽商。他們的宅院附設園林,其中重在人工造景,方便邀宴享樂的時候能同時欣賞人造景觀中蘊涵的自然意境之美。為了表現主人的品味,迎合官員的時尚,因此詩境及象徵性符號取代了自然景觀。園林的規模小了,人造的景觀大增,門景、窗景、假山、花木、水景等都充滿了精心的文學意境設計。
「立意取象」是中國古代藝術表現的步驟,立意後再取象、立象,成了設計庭園的常規。「立意」的泉源常來自知識分子心中的或是前人文學作品中的大自然,但是受到當事人的主觀要求、環境的限制和工匠表現手法,必須概括化地提煉出自然的菁華,有限地再現自然景象。因此,古代中國人說的「自然」,其實都是「文化了的自然」,即人性化的自然,缺少真實性。這種趨勢在明清時代更加明顯,尤以江南私家園林最具代表性。
總的來說,唐宋以來的私家園林大多文學化、藝術化了,以滿足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需求,在提供官宦之家宴客喜樂時,又能擁有欣賞自然、發揮詩情畫意、展現文學素養的飄飄然情境。正如同西方的high culture(交響樂、歌劇、芭蕾舞等)一般,私家園林是身分的自我認同,並沒有太多認識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成分。
中國古典園林經歷了5個發展階段,分別簡述如下
上古時代
商周時期的園林從娛神的原始自然崇拜形式發展到娛人的形式。前者如靈台一類的建築,一般是高大仿山的形式,來自對山岳的崇拜,如對五嶽的崇拜。先民認為大山是神居住的地方,靈台是通天、通神的象徵性建築。靈台之外,基於自然崇拜形成的後世園林造景元素還有靈沼、明堂(明天道之堂)、辟雍(水旋丘如璧曰辟雍,或明堂外水曰辟雍,行禮儀,宣德化也)。
這些以登台上承天命衍生出來的設施,發展成上古時代觀星文、望氣象、祭祖先、明尊卑、頒政令、授卜辭……的建築群。它們有些就成為後世園林建築的部分元素。
至於娛人的形式,就是帝王們開闢原始的自然山水叢林供狩獵,兼供遊賞,稱為「圃」、「囿」、「苑」(《山海經》、《淮南子》、《穆天子傳》等記載的玄圃、縣圃、元圃、懸圃等)。在先民原始崇拜中,與古典園林直接相關的還有奇獸、植物、林木等。以山水為主體,搭配巨大量體構成的建築,合成了遠古時代園林的主要形式。
中古時代
春秋戰國至秦漢,帝王和貴戚、富豪模擬自然美景和神話仙境,以自然環境為基礎,配置人造景物和大量建築物構成的皇家園林與宮殿混合體,稱為「宮苑」。園林已是供人遊賞、宴樂的場所,一般是非常豪華、壯麗的,最宏大的如秦始皇的阿房宮,以及漢武帝的上林苑。漢代以後,儒家理性精神主導的人文化和宗法制度改變了上古園林的基本形式。同時,陰陽五行的思想也進入園林建築中。
魏晉南北朝至中唐
在這個時代,由於政治黑暗,思想趨向玄學當道,崇尚自然。文人參與造園,滲入了主觀的審美理想,講求趣味。社會上清談、品人的風氣,外加遊山玩水的風氣,帶動了山水詩、山水美學等的急速發展,興起了士人(士大夫)園林。這種形式的園林,規模和面積都小多了,但已經有微觀山水的味道,在有限空間中,創造士人的詩、文、繪畫意境。當時的著名藝術美學家有顧愷之、王微、王羲之、宗炳等,他們的著作影響了後世的美學思想發展。
皇家園林的發展以初唐至中唐之間最盛,技術最成熟。中唐以後氣勢漸衰,失去秦漢宮苑「體象天地」的氣勢,發展出文人、士大夫主導的「壺中天地」型園林。這和國勢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政治上的無奈也促使士大夫等知識分子的審美,轉向小空間裡發展各類的文化藝術活動,寫意更是不得已全力以赴的方向。
古典園林走向「壺中天地」和「芥子納須彌」,是長期生長空間被壓迫、被限制而自行萎縮造成的形式。意境的創造也是在這個發展脈絡下趨向完美的,大觀園裡的林黛玉正象徵著這種病懨懨的藝術發展傾向。寫意中寫的還是為了滿足士大夫追求完美人格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寫的對象已經局限在「壺中天地」、「芥子納須彌」等極狹小的空間裡了。
兩宋至明初
政治和社會依然衰微,宋代偏安江南,明代專制更是嚴厲,文人、士大夫的發展空間受限,因此更投向鑽牛角尖。園林方面則以山水寫意園為主,注重發掘自然山水中的菁華,宋徽宗的汴京(今洛陽)壽山艮園最具代表性。
明中葉至清中葉
私人園林數量大增,造園成為專業;江南私家園林興盛,皇家園林仿效私家園林,成為私家園林的集錦。這時造園技法成熟,出現計成的造園理論名著《園冶》,今日留存的古代園林(如蘇州園林)依舊展示著當時精緻的園林藝術創作。
明清以來
西風東漸,新建的園林雖然仍取法古人傳承,但在取材上已經難免融入西方元素,因此認識中國傳統園林多以明清時代的遺留為主。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2年8月,476期,42 ~ 47頁
儒家(3)
混沌(5)
陰陽五行(2)
蝴蝶效應(5)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6/30
誰說止痛藥只能止痛?它可能是下一款美白成分主角!
曾繁安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7/30
普通人也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公民電廠」?太陽能板,小水力發電......從消費者變成發電者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防曬神隊友」變「皮膚殺手」?揭開奈米氧化鋅的雙面謎團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