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草藥致癌

106/12/05 瀏覽次數 1596

1992年初,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醫師發現兩個腎間質纖維化病例,病人都是不到50歲的婦女,從來沒有相關症狀,但是病情急轉直下,結果腎衰竭,必須洗腎。醫師發現她們都到同一家減重診所,使用同一個處方,於是立即調查布魯塞爾幾家洗腎中心最近收治的病人。結果找到12名50歲以下婦女,其中9名都在同一所診所接受同樣的減重療法。

 

進一步追查後才知道,原來那家減重診所在1990年年中改變了處方,加減過成分,最可疑的是新增的兩味中藥: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與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都是從中國大陸進口的中草藥粉末。當年那些中草藥都不需藥政單位檢驗。於是比利時醫師在1993年初提出報告,提醒醫界與大眾:對中國草藥也需要建立管理規範。

 

那家減重診所的顧客大約有100位發生腎衰竭;她們有些人後來還罹患膀胱癌與上泌尿道上皮癌。法國也出現過類似病例。後續的調查發現只有「防己」與腎的病變有關聯。簡單說,從中國進口的「防己」粉末可能是來自「廣防己」–一種馬兜鈴,是與「防己」不同科的植物。馬兜鈴含有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與相關分子,它們是腎毒素、基因突變劑,會導致腎臟病變,以及致癌突變。

 

至於馬兜鈴酸造成基因突變的機制,細節仍不清楚,但是後果非常明確,就是使DNA上的腺嘌呤轉變成胸腺嘧啶。2013年,台大醫師陳忠信與長庚醫師馮思中分別參與的研究得到相同的結論:馬兜鈴酸在病人體內會造成獨特的「突變特徵」,不妨視為「指紋」。現在「突變特徵分析」已成為有用的流行病學工具,有助於找出造成病變的環境因子,提供建立因果關係的分子證據。

 

一個新加坡團隊利用這個方法,在台灣肝癌病人基因組中搜尋突變特徵。檢體由台灣兩家醫院提供,合計98位肝癌病人(長庚醫院21;台大醫院77),結果其中78%檢出馬兜鈴酸的「指紋」,可見馬兜鈴酸涉及的不只是泌尿系統的癌症。這個事實提醒我們,台灣地區販售的草藥與民眾使用草藥的習慣,應是公衛政策、教育的重點。

 

參考資料

  1. Ng, A. W. T., et al. (2017) 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implicated in liver cancers in Taiwan and throughout Asia.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9, eaan6446,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n6446.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