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磨課師(MOOCs):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

103/05/13 瀏覽次數 10555
「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一詞出現在2008年,由兩位加拿大學者所提出,但造成全球發燒議題大約是在2011年10月之後。
因受到「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成功的激勵,2011年10月,史丹佛大學資工系有兩位教授分別將自己的課程在網路上開放。本來估計頂多1千人選修,不料這兩門課竟吸引了來自全球16萬人和10萬人註冊的盛況。這兩位教授受此鼓舞,遂先後於2012年2月與4月,各自集資成立了營利性質的線上學習公司Udacity與Coursera。同年9月,由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集資結盟的非營利公司edX也加入競爭行列。
由於這三大品牌的出現,《紐約時報》稱2012年是「MOOC元年」。
 MOOC沒有一致的定義,但顧名思義,有以下特點:

大規模(Massive):傳統課堂是一小群學生對應一位老師,但 MOOC 的平台設計是給來自網路上不特定的參與者,其規模可以非常龐大。例如杜克大學有位教授的課程其記錄是22.6萬人。

開放(Open):學習者不必是在校的學生。只要註冊某門課,即可進行學習,且大多數是免費的。

線上(Online):只有透過網路,才可以達到如此的大規模、無遠弗屆,最大宗的學生源可能來自海外。

課程(Course):雖然是免費學習,但仍課程架構嚴謹,並要求學習成果。

例如,大部分課程有開始和截止日期,以及作業或測驗等評量方式。MOOC目前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課程主要來自「頂尖大學」或由「名師」授課。此外,這種學習模式還有影片教學為主和學生參與、合作的特點,也就是說,重視活用影片輔助教學,學習者不是單向地接收老師的教學,而是用一種有結構的方式共同合作和對話。

MOOC 有不少註冊者是仰慕名校或名師而來,這也導致了高註冊數但低完課率──大部分課程學生的完課率不到10%。所以,2012年才剛「MOOC元年」,2013年隨即出現一些質疑和反思,例如MOOC是否能完全用線上取代面對面教學、學生學習成效不符預期等,甚至有學者稱2013年是「反MOOC元年」。

然而,無論如何,臺灣也開啟了數個「磨課師」平台,包括資策會Proera平台、清華大學的「台聯大雲端經典課程」(UST MOOCs) ,以及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均一教育平台」。這些磨課師平台的發展和未來的普及化,將可能使得傳統的文憑­不足以象徵一個人的知識或能力水準,也可能挑戰名校文憑的高價值­性與不可取代性。(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蔡美瑛 | 世新大學廣電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