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公平概念的起源

102/05/20 瀏覽次數 12103
合作在動物界非常普遍。可是在人類社會,合作的基礎是平等。要是自己的付出與收穫,與他人不相稱,就容易鬧情緒,消極抵制,甚至退出。人類各社會的差異雖大,「追求平等」大概可說是普遍的人性。那麼動物的合作也是以平等為基礎嗎?

美國亞特蘭大市愛茉莉大學的靈長類學者,以一種南美猴子做實驗,發現牠們似乎也有「平等」概念。

實驗的過程是這樣的:猴子手上都有圓石代幣,實驗者向猴子要求代幣,然後以黃瓜或葡萄交換。猴子交出代幣前,不知道會得到黃瓜還是葡萄,可是牠們比較喜歡葡萄。每次實驗,都以兩隻猴子為一組,將牠們關在緊臨的隔間裡,每隻都能看見對方與實驗者的互動。

實驗情境有兩種,一種是「公平」情境,另一種是「不公平」情境。下面是一個例子。

「公平」情境依序是:

甲猴子得到黃瓜
乙猴子也得到黃瓜
甲猴子再得到黃瓜

「不公平」情境依序是:

甲猴子得到黃瓜
乙猴子得到葡萄
甲猴子卻又得到黃瓜
 
結果,「不公平」情境的甲猴子最後會拒絕交換;牠或者會拒絕交出代幣,或者會拒絕接受黃瓜,以表示不滿。

從實驗結果看來,這種美洲猴子似乎有「平等」概念。但是媒體在報導這則新聞時,卻過於簡化,例如某報九月二十二日以「基因創造人的道德感」做標題,並在內文寫道:

如果捲尾猴腦中存在這種公平感,那麼靈長類可能很早就發展出這種感受,且促成這種行為的基因很可能現在就存在人類身上。

這種「跳躍」的邏輯實在太要不得,因為愛茉莉大學的學者只以雌性猴子做實驗。他們過去以雄性猴子做過類似的實驗,發現雄性似乎比較不關心「公平」待遇。此外,心理「感受」與基因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人建立過單純的因果關係。而且,不同的靈長類物種,有不同的社會系統,有的物種搞階級鬥爭,有的物種講究平等對待,不一而足。從一種猴子的行為表現,談到人類的「道德感」,從行為推到基因,都是邏輯的跳躍,而且在跳躍之前,連基本事實都沒搞清楚。真要不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