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放下自己,領受恩典-張敬民在信仰中實踐科學

106/06/20 瀏覽次數 1551

清冷的冬日午後,前往清華大學國家理論中心,拜訪特聘科學家張敬民教授。這位被外界公認為台灣粒子物理研究的領導性學者,長期致力於探究宇宙最本原的問題:如宇宙如何形成與演變、質量的起源、大統一理論、暗物質的存在等,這些年來已是獲獎無數。

 

想像中,這位粒子物理界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應是法相莊嚴,然而,迎接我們的卻是一位擁有靦腆笑容、喜樂神情、滿懷謙卑,宛如鄰家大男孩的老師。在聆聽他的人生故事後,我們愈加體會其喜樂背後所蘊含的力量,就像那至今仍無法被偵測到的暗物質,許多事物,似乎只要相信,它就會存在。

 

找到信仰

 

「我來自一個普通的香港家庭。」張敬民說,爸爸原本是船員,一年只回家一次,在他四歲時,爸爸才辭掉船員工作,上岸改開計程車。而媽媽在十七、八歲嫁給爸爸後,就一直是個家管。從小,張敬民比一般小孩害羞,1983年,十七歲的他接觸到耶穌,生命就此有了改變。「相信耶穌後,比較懂得怎麼跟人講話,也比較不那麼害怕。畢竟我走的是科學,如果什麼都害怕,就沒辦法做得好,而良好的溝通能力也是做好研究的條件之一。」

高中畢業前夕,對於將來要念什麼科系,張敬民曾考慮走建築或電機,但聽完學長分享該科系的實際狀況後,自覺並不適合。最終選擇了物理,主要是物理不像生物和化學得去記憶許多知識內容,只要弄清楚一些原理,並知道如何應用即可。「當時,選擇『物理』後,心裡就覺得很平安。」他感受到這就是主耶穌的安排,所以一路走來,心無旁騖,堅持如一。並在香港大學畢業後一年,便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博士班那些年,張敬民坦言除了一開始要克服語言障礙外,其餘大致平順。他作息規律,平常就像個上班族,專注在研究室的工作。逢到週末,就去教會,偶爾也和朋友去郊遊,或從事教會服務。即使遇到困難,只要透過祈禱,心,就能平靜下來,並度過眼前的難關。取得學位後,張敬民留在美國作博士後研究,奠定了厚實的研究能力。然而,1993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政府大幅刪減粒子物理的研究預算,對於專研粒子物理的人,尋找一份安穩的工作頓時成了奢求。

 

「當時,不少同儕紛紛轉換跑道,有人去華爾街,有人改做軟體工程。」張敬民面臨此困境,並不是沒有心動,但他仍在主的聲音中,找到了繼續深耕物理學的信心。1998年,他受聘到台灣國家理論中心訪問一周,因而認識到台灣研究環境的優勢。隔年一獲知國家理論中心在招聘人才,便毫不考慮提出申請,並成功取得客座助理教授的職位。2000年,張敬民帶著妻女,移居台灣,展開研究工作計畫。他笑說,本來1999年就該來,但考量妻子將臨盆,便提出延緩來台的請求,豈料因此避開了九二一大地震。

 

人生的大地震

 

初到國家理論中心,張敬民開始研究多維空間理論,並於2002年發表一篇國際級的論文,描述了在LHC(大型強子對撞機)中黑洞產生的訊號。並於兩年後,榮獲中山學術獎、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與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然而,在張敬民的研究事業逐步發光發亮時,他的妻子卻因跌倒,導致神經病變,不良於行,嚴重時甚至無法自行進食,必須整天臥床。從那時起,張敬民過著疲於奔命的日子,除了研究工作外,他堅持要親自照料妻子與年幼的女兒,而一路支持他的,就是耶穌。

 

「天主給我的愛,很大、很大。」張敬民說,如果沒有耶穌,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得到,因為十多年來,他每天帶妻子去游泳池做伸展,睡前也會替她按摩,防止萎縮。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妻子的狀況也一天一天地改善,而自己在物理界的研究工作竟也能日有進展,他卻說,這一切都是主給他的恩典。「因為這十多年來,我真正可以做研究的時間其實很短。當我展開一個研究計畫,需要夥伴時,主就會派人過來幫助我,真的非常奇妙。」

 

2006年,阮自強教授加入張敬民的研究團隊,更大幅提升研究能量,後來姜偉宜教授的訪問,促使他們在2007年發表了一篇轟動國際的非粒子文章,在該領域影響深遠,更於2011年獲得湯森路透科學卓越研究。如今,張敬民在其領域的頂級期刊已發表170多篇的論文,並超過5000次的引用。「天主真的非常祝福我的工作。」張敬民對主的信仰,支撐著他走過人生的大地震,也讓他的家庭充滿了愛。除了感謝主,他也感謝物理系的主管與同仁們一路以來的支持與分擔,讓他能夠同時兼顧家庭、教學與研究工作。

 

黑暗與光明

 

近年,張敬民和阮自強一起投入暗物質(Dark Matter)的研究。科學理論已經證明確有暗物質的存在,只是尚未被偵測到。「宇宙中,我們看得到的物質譬如星星只佔五%,暗物質卻有二十五%,其他七十%是更神祕、更不知道它是什麼的能量。」張敬民說,現在世界各地都在用不同方式去測量暗物質。身為一位科學家,遇到新的事物,就必須去學習,並覺察自己的角色。「如果我可以在這個環境中貢獻什麼,就要竭盡心力去付出。」

然而,作為一個理論科學家,張敬民不諱言這領域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實用——理解宇宙大爆炸後如何發展、探究粒子間的交互作用並不會讓一個學生在現實中找到一份工作。雖然無關產業、無關生計,也沒有實際效益,但卻攸關我們生存的宇宙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這是很基本且重要的問題。當有學生來到張敬民面前,他會先請學生思考兩個問題,第一,是不是真的有興趣?第二,會不會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如果學生排除第二項顧慮,而且真的感興趣,他就會收下這位學生。「我不要求學生很厲害,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

 

在台灣十七年,張敬民深感台灣有很好的研究環境,即使粒子物理在產業上並沒有實際效益,但國家還是非常支持這項研究,相較於香港、日本與新加坡卻較少獎勵基本科學研究,台灣的研究環境還是相對開放的。

 

遊走在浩瀚的宇宙,張敬民把一切榮耀歸於主,「你們要先求他的國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先放下自己,才能領受恩典,他在主的信仰中,無私奉獻,並在崎嶇人生路上,堅定前行。當採訪結束,踏出了張敬民的辦公室,我們發現太陽露臉了——煦煦天光,溫暖了冬日午後,也帶來了希望的光。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