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當新印象派大師看到現代顯示器(三)-液晶顯示器(LCD)(一)

107/03/30 瀏覽次數 1092
 經由前兩篇文章的介紹,我們已經可以清楚瞭解到新印象派(又稱新印象主義;英文:Neo-impressionism)的創作技法,即為主張運用更科學的方法分析色調,並依據光學原理的概念及色點和色點會自動於人類視網膜中作混合的自然反應,這不僅讓作品顯現出更高的明亮度,同時也保有色彩的純度,加上拒絕以輪廓線條劃分形象,不先行使用調色盤調色,這也讓映入眼簾的景象更加來的活潑生動,因此,新印象派又可稱作「點描畫派(Pointillism)」。接著,就讓我們來瞧瞧現今的液晶顯示器與19世紀末所興起的新印象派有何相同之處!
 
 (圖片來源:竇旭康)(圖片來源:竇旭康)
 
有試過將您的液晶顯示器某一個部分放大、放大、再放大過嗎?圖1.1-1.6即為將液晶顯示器不斷放大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該處被放大的地方是由許多方格組合而成的,稱之為「畫素(Pixel)」,若再將畫素放大則可清楚看見每一格畫素皆是由紅(R)、綠(G)、藍(B)三種不同顏色的「次畫素(Sub-pixel)」所組合而成。您一定感到好奇,我們的肉眼明明就可以看見許多種顏色,但為什麼每一格畫素卻只是由紅(R)、綠(G)、藍(B)三種顏色不停的反覆排列呢?其實,我們只要瞭解「光的三原色」原理(如圖2),這個疑問就可以輕鬆解開了。
 
 (圖2)「光的三原色」混合後的色彩表現示意圖。(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圖2)「光的三原色」混合後的色彩表現示意圖。(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人類的雙眼只能夠辨識紅、橙、黃、綠、藍、靛、紫等色光,故稱這些色光為「可見光」,其中又稱紅(R)、綠(G)、藍(B)為「三原色光」,主要是因為科學家們經實驗中發現,我們的雙眼對這三種顏色的光線波長感受最為強烈,故只需要從紅(R)、綠(G)、藍(B)三種顏色上去作「亮度的調整」,即可產生幾乎所有可見光的顏色,圖2讓我們瞭解到紅(R)、綠(G)、藍(B)三原色等量相加可得到圖中央的白色,紅(R)、綠(G)兩原色等量相加可得到中間色黃色,同樣的,靛色及紫色也是由相鄰的兩原色等量相加而成的。有了此概念,接著就讓我們來認識液晶顯示器的內部構造及成像原理,請參閱下一篇文章:當新印象派大師看到現代顯示器(三)-液晶顯示器(LCD)(二)。
 

總編輯: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黃英哲教授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