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生活:從虛擬中看見真實世界
98/10/13
瀏覽次數
17759
謝佩璇|
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
你知道每台電腦都有連接「網際網路」的設定嗎?你是否經常需要點選電腦桌面上的「瀏覽器」?你是否需時常回覆一些「電子郵件」?有時又必須「附加檔案」在郵件中?甚至,你是否覺得有時需要先用白紙黑字把重點寫好再跟他人溝通,才能很精確地表達己意呢?如果以上情況就像在描述你的生活,你肯定已活在一個充滿創意,且能帶你進入不同體驗的世界中。
從 2007 年開始,網路技術快速進步,加上網頁功能聯繫性更強且內容豐富,使得人與人之間可以透過網路互動,因此生活介於真實與虛擬世界成了現代人的寫照。可以說現代人已經「Web2.0」了(註:形容真實與虛擬世界可進行雙向溝通)。
Web2.0 的現代人最常使用部落格(Blog),自由、公開地表達個人內心的想法,分享學習心得,以及各式各樣多媒體影音檔案。最重要的是可以與真實或虛擬世界中的人互動。
部落格的互動性
部落格所使用的技術概略可分為3種:多樣化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包括設計動畫的軟體(如 Flash 等)和產生互動式網頁的 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可延伸性標示語言,讓使用者可決定使用何種標記語言,並把發表的內容傳到伺服器,分析後再分傳給閱讀部落格的人;簡易資訊聚合,可把部落格中內容相關的文章聚合在一起。
部落格最重要的目的是促進人與人的互動,視覺設計專家大衛.阿曼諾認為要讓人與人彼此喜歡互動,甚至讓社群永久運作,部落格應具備四個 C:內容(content)、情境(context)、連結性(connectivity)及持續性(continuity)。這四個 C 的關係如下。
內容 部落格內發表的主題應是新鮮的、熱門的,不論使用文字、圖片或影音,每篇主題內容應有一定水準,而且回應主題的內容也應有相關性、可辯論性,才能吸引其他的人參與,並繼續交流意見及想法。
情境 當討論進行得如火如荼時,不論身處電腦桌前或塞在擁擠的馬路上,只要有網路和通訊工具就能立即瀏覽最新內容,然後即時發表回應文章、參與討論。
連結性 建立社群就好像經營一家商店,需要細心經營顧客,當客人感受到部落格討論的主題內容有深度,並且讓客人產生興趣時,才能留住客人,拉長參與社群的時間。因此經營部落格的站主必須花時間和不同參與者做不同的互動。
持續性 當參與社群的人能感受到自己正在累積知識,並認為討論的內容有價值且有意義時,社群才能永續存在。而且站主必須不斷更新科技工具,用更完整、清楚的方式呈現主題,鼓勵參與者提供更多元的見解。
知識社群與部落格
部落格讓人與人彼此互動不受限於時間和空間,難以獲得的個人智慧資產因此可在網路中散播。比如,原本在學校受教的學生,若在部落格發表文章或回應他人的文章,就可以展開線上討論和辯論。這種非正式環境的學習會有助於學生更了解討論的主題,彼此幫助找到最完整的解答,更能塑造個人獨特的創見。於是漸漸地,越來越多的「知識社群」在部落格中成立。
在知識社群中,除了互相交流生活點滴之外,討論內容在部落格網頁中也越來越有深度。然後,當知識社群參與人數逐漸增加時,真實世界中被稱為專家的人也會降尊紓貴現身虛擬世界中共襄盛舉,於是形成今日常見的線上國際研討會。大家不需再舟車往返或繳交註冊費,就可透過網路發表研究成果,討論研究主題。
在此,筆者分享一個長期以來接受非正式學習的社群--elearnspace(數位學習空間,網址是:http://www.elearnspace.org/),對於數位學習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進入這個部落格觀看文章並發表意見。
經驗談
虛擬世界中是不設限的,因此有些人會經營一個以上的部落格。以筆者為例,因為大部分部落格的使用是免費的,所以在虛擬世界中築起不少窠臼,但也花費了相當的心力和時間才能確實做到前述社群的四個 C。
目前,筆者在無名小站擺放旅遊各地的照片和心得,在雅虎奇摩分享育兒心得和居家照片,甚至使用其他國外的部落格(YouTube、Facebook 等),把生活中拍攝到的特別影片上傳到網路中,讓外國朋友也能感受東方世界的情境。還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活動,只要是對真實世界有意義的,在筆者的部落格中就會展開並且更新。
此外,筆者也開始享受不出門就可以進行買賣的樂趣。若家裡的舊設備要拍賣,只要使用拍賣網站的空間(例如 eBay),再加上線上買點數付費的機制(例如 Paypal),在電腦桌前即刻可以變成賣家等待買家上門。虛擬世界的生活好像比真實世界方便多了。
不過,真實世界中的感受才是深刻的,筆者幾乎每天等著火車進站,並一路擠車回到鄉下老家看望家人。沿途,一旦接收到無線網路訊號,使用手機的通訊軟體(例如 Skype)就可以回到虛擬世界,與線上的人溝通,也因此真實世界的感受變得更深刻了。
擴增實境的第二人生
科技工具的進步及網路平台技術的成熟,把有創意又有趣的虛擬世界帶進了真實世界。我們可以把個人的價值觀附加到科技的使用中,讓真實與虛擬世界的生活都變得更有意義並且連結在一起。「第二人生」就是這樣的概念,讓我們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卸下原本的身分、地位、責任,過著與真實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或許可稱為理想王國,卻是真實世界的延伸,讓我們的生活意義變得更完整。
舉例來說,有些電腦公司訓練員工就是應用假想環境的「第二人生」,讓被僱用的員工可以用不同的角色進入虛擬世界,參與公司提供的在職訓練,練習解決不同的問題。這樣的訓練環境稱為「虛擬實境」,員工會以為置身在真實世界中接受挑戰,若實在無法解決問題,虛擬的幫手也會活靈活現地給予提示或直接予以協助。
「擴增實境」更進一步把虛擬世界的一草一花一木,拉到現實生活中與真實世界結合,讓真實世界也有虛擬的元素。舉例來說,拿著一張畫滿公園遊戲場的圖案,放在電腦桌的攝影鏡頭前,原本是平面二維的圖案經由「擴增實境」軟體瞬間變成立體三維空間,遊戲場內的鞦韆在電腦螢幕前來回搖擺,紙張的四周還有蝴蝶翩翩起舞,讓人以為置身在公園裡。或者,到博物館現場欣賞展品,「擴增實境」也能讓你看到以網頁、虛擬模組、即時語音等方式入館的其他觀眾,大家可以一齊欣賞展品或交換心得。
視覺性溝通
不論處在虛擬、真實或介於兩個世界中的擴增實境,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能增加人與人互動的機會。網際網路設計者把文字、圖片或影像有目的地擺放在虛擬世界中,提供一個非正式學習環境,就如同真實世界中按照學校課表提供各學科教材,以理解各個課程教材的學習重點,例如線上閱讀文章、模擬實驗操作步驟等。
目前常被提及的視覺設計大師,有泰夫提(Tufte)、葛瑞(Gray)、羅姆(Roam)、克諾葛(Krug)等人,他們分別出版了以下書籍:《資訊圖像化設計》(Envisioning Information)、《向說不的副總推銷》(Selling to the VP of No)、《餐巾紙的背後》(The Back of the Napkin)、《如何設計好網站》(Don't Make Me Think)。每一本書都提供大量圖片,讓人一目了然,實在值得閱讀。
這些大師最想傳達的觀念,就是人類是利用眼睛觀察、發問、探索、記憶、分析、思考,因此應該鼓勵網際網路設計者,利用不同視覺溝通策略,讓虛擬變得真實,也讓真實進入虛擬。
安全與隱私
在虛擬中找尋真實世界是可能的!衛星電子地圖就可定位自己真實的位置,也可在虛擬中判斷相對距離。筆者經常在上路前使用 Urmap 取得道路、地標、時程等行車資訊,車中也裝設衛星導航設備,帶領筆者駛抵目的地。
不開車時,可在家上網查詢有衛星定位的公車資訊,當班車即將進站前才起身出發,也可以預估抵達目的地的時間。這些都有賴於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或「位置感知」科技,讓虛擬與真實世界連結在一起,也讓生活更便利。
2009 年 1 月 19 日網路雜誌(Wired Magazine)發表了一篇文章,彙整共 10 種使用 GPS 的位置感知工具:安裝車速偵測器以語音警示駕駛者;使用旅遊鬧鐘,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睡覺也不過站;用電子地圖找到靠近自己的遊戲玩家;隨時隨處呼叫計程車;鉅細靡遺地取得所在位置的環境資料;掃描店內商品條碼可立即進行線上比價;訓練手機感知所處位置並自動切換模式;若身處險境,手機可自動播號求救;用手機定位就可知曉天空有哪些星星;使用公共廁所時,用手機協助分析環境乾淨程度。
現在的真實世界瀰漫著虛擬世界的氣氛,但在虛擬世界中,眼睛所見明知不是真實,卻又相當逼真,實在令人眼花撩亂。甚至,在虛擬世界獨處也要提高警覺,注意自己真實世界的隱私權是否遭到惡意人士的侵犯。
因此,在經營的部落格或知識社群上傳個人檔案,或到其他網站下載資訊時,都應該使用密碼或認證碼,才能確保敏感的資料安全地傳遞。此外,未來電子護照若開始啟用,除了提供旅客快速入境、簽證和旅遊資料的功能外,更應重視個人隱私權的保護。
最後,筆者不禁要問讀者:「你從虛擬中看見真實世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