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生鳳仙花花朵構造與授粉
104/12/04
瀏覽次數
6505
沈競辰|
國立員林農工
夏季正是觀賞臺灣原生鳯仙花的最佳時節,棣慕華鳳仙花、黃花鳳仙花及紫花鳳仙花是臺灣特有種的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植物,植株呈直立草本。棣慕華鳳仙花(Impatiens devolii Huang)分布在雪霸國家公園觀霧地區及大鹿林道東線,海拔1,800-2,200公尺的森林邊緣或林道兩旁,其族群小而分佈狹隘。由台大黃增泉教授於民國62年發現的新種,為紀念其外籍老師棣慕華(C.E. Devol)而命名。黃花鳳仙花(Impatiens tayemonii Hayata)則分布於臺灣北部拉拉山、思源啞口、大霸尖山登山口,海拔1,600-3,000公尺的草地或山坡,分布點較為稀少零星,生長地的植株量少,目前只在觀霧地區觀察到大範圍生長。紫花鳳仙花(Impatiens uniflora Hayata),又名吊船花,產於海拔1,000-3,000 公尺山地林緣,屬於臺灣全面分布的普遍種,為檜木林帶破壞後次生草生地代表之一,喜歡在潤濕而陽光充足地區繁衍,在溪頭地區為竹林及道路邊坡的優勢種。
臺灣三種原生鳳仙花花朵皆為左右對稱,花朵後方具有由花萼特化形成細長花距,內儲花蜜以吸引授粉昆蟲前來吸蜜。花瓣與花萼會聯合形成囊狀構造限制了進入花朵昆蟲體型的大小,在開口下方形成唇狀降落平台。訪花昆蟲必須先與地面垂直的姿勢捉住唇狀花瓣,降落於花瓣形成的平台上,伸出口器進入花距吸食花蜜時,額頭部分接觸到花蕊而完成傳粉。
授粉昆蟲
作者在梅峰及溪頭地區經過兩年觀察三種鳳仙花白天的主要授粉者,皆為黃色熊蜂(Bombus flavescens F. Smith)。黃色熊蜂會先以與地面垂直的姿勢捉住花瓣唇形的部分,然後從開口鑽入花朵,經過囊狀構造到後方的花距吸取花蜜,由於囊狀構造相當狹窄,同時在花蕊下方的花瓣會向上形成屋脊狀拱起。逼使熊蜂必須擠過這個狹小的空間,其頭、胸、腹部的背面就會接觸到花蕊,當熊蜂吸完花蜜後,必須尋原路退出,這時第二次接觸到花蕊。當雄蕊的花粉釋放完畢後,由於授粉蜂的摩擦力量將雄蕊扯掉,露出原先被雄蕊包覆的雌蕊,進入雌熟期。
天氣與氣溫會影響授粉蜂的活動,天氣晴朗、氣溫高時授粉蜂較常出現,以早上9:30至10:15及下午3:30至4:30間出現頻度最高。雨天或氣溫低過8℃時,授粉蜂就完全不會出現。
另以花朵套袋及自花授粉的實驗中,發現黃花、紫花鳳仙花皆無法授粉結果,對於授粉蜂具有高度依賴性,棣慕華鳳仙花則具有很高的自花授粉能力,對授粉蜂的依賴性較黃花、紫花鳳仙花為低。經過測量三種鳳仙花花朵大小、開口寬度與花距長度皆與黃色熊蜂體長、體寬及口器長度高度相關,可以推測臺灣三種原生鳳仙花經長期與授粉昆蟲共同演化,形成授粉高度專一化的現象。(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百變昆蟲族」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楊正澤
審校:楊正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