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阿根廷蟻
102/10/28
瀏覽次數
12504
王道還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在螞蟻巢裡,死螞蟻的屍體會被同胞扛出巢,拋到垃圾堆裡。過去,學者相信,螞蟻屍身腐敗後釋出的化學分子,如脂肪酸,是引發扛屍出巢行為的關鍵訊號。但以那些分子做實驗,發現那些分子還能引發覓食行為,不只是清除屍體的行動,而且與行為情境有關。此外,工蟻扛出巢的屍體,有時十分新鮮,死亡時間不超過1小時。也就是說,那些屍體還沒腐敗到會釋出典型腐敗分子的地步。
最近一位韓國留美學生研究阿根廷蟻(
Linepithema humile
),發現螞蟻活著的時候,會不斷分泌兩種化合物分布在體表上。一旦螞蟻死了,就不再分泌那些化合物,等到牠體表既有的化合物消散了(1小時之內),巢裡的同胞就知道牠死了。換言之,螞蟻並不是依賴「死亡訊號」判斷同胞的生死,而是活的螞蟻身上有「生命氣息」,一旦喪失了那種氣息,附近的同胞就知道牠已死了。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6月,438期,78 ~ 82頁
死亡訊號(2)
脂肪酸(22)
螞蟻(7)
入侵種(5)
紅火蟻(9)
生物多樣性(41)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19
永續的碳循環產業鏈,讓二氧化碳不再人人喊「減」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心血管疾病的救星,人工(生物)血管是什麼?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