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新媒體,新生活(一):新思維推動世界–TED演講

103/02/20 瀏覽次數 8338
一場演講能帶來什麼影響?觀眾與講者間的互動,又能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自2006年起,TED的演講開始在網路世界發酵,每周創下300多萬人次瀏覽。其中,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討論學校教育扼殺創意,與腦科學家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經歷中風後的人生體驗,瀏覽人數皆破千萬,成為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不同主題的演講影片,同時翻譯成各國語言,藉著網友的轉發與分享,打破語言與科技的藩籬,進而啟發你我的思維。

而TED又是什麼呢?它傳遞了生活中的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與設計(Design)三種不同層次的思想力量,發跡於1984年由里查德•沃曼(Richard Saul Wurman)發起的TED大會,當時是個營利組織,聆聽演講的民眾必須具備會員資格,而講者也只邀請美國當地傑出人士,緊扣科技、娛樂與設計三面向主題進行演講,演講的時間以18分鐘為限,因為根據科學研究,人類注意力的極限是18分鐘,如何在時間內完整表達想法,也成為演講者的挑戰。

2002年,由理查•安德森(Richard Anderson)接掌TED後才有新變革,每年大會的演講主題更跳脫早期固有的類型,轉向對科技、教育、商業、文化與藝術的關懷反思,此外,過去屬於菁英聚會的年度大會,也以非營利的方式開放給全世界的民眾。2006年TED將所有演講影片與全球網民分享,將影響力延伸到網路世界,全世界的網民們除了分享不同演講影片到自己的社群平台上,還能對演講留言評論,進一步與其他國家的網民互動,TED儼然成為一個虛擬社群,在網路空間中引起極大迴響。

目前最受歡迎的影片,是肯‧羅賓森爵士對於「教育是否扼殺創意」的演講,自2006年起,下載次數已突破2000萬,實際看過影片的人估計超過2億人。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創造力和可塑性,但主流教育卻往往壓抑這些天賦;社會大眾應該經常反思我們的教育體制,而當務之急便是做出改變,重新找回孩子的創造力。

時至今日,影片的影響力仍在網路上持續發酵,肯‧羅賓森爵士經常收到教師或父母的來信,有些曾主流教育中受排斥或遭遇挫折的學生,也表達對於肯‧羅賓森爵士的感激之情,因為肯‧羅賓森爵士的演講讓他們瞭解到,他們並非怪人或失敗者。英國廚師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也曾在TED演講中闡釋如何透過兒童的食物教育,改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肥胖的情形,引起廣大迴響;傑米後來到美國的西維吉尼亞洲開始他的「美食革命」,並將過程拍攝成電視節目。

TED秉持著「值得推廣的新思維」(ideas worth spreading)的信念,原本只有菁英聚會中才能得到的知識,現在藉由開放式平台讓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機會學習,也不再只是金字塔頂端專有的權力,縮短了菁英與庶民間的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此外,TED的演講影片更成為各式課程的教材之一,更有日本小學以TED的影片作為教材。美國知名雜誌《Fast Company》將TED譽為新哈佛大學(New Harvard),TED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進而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

台灣於2009年引進TED,主辦單位TEDxTaipei目前已舉辦超過200場演講,創辦人許毓仁認為,TED演講為台灣教育帶來水平、跨領域的連結,也建立起公共辯論的平台,近年來TEDxTaipei同時致力將TED演講帶入校園,希望能夠改變教育,同時藉由TED這個平台,向全世界說台灣的故事。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李雅靖│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