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生物多樣性:社區生態教育

99/12/03 瀏覽次數 25723
何謂社區生態教育

社區生態教育是以社區為主要範圍及基礎、社區居民為主要成員、以社區自然環境和生態體系的認知與合理經營為核心議題的永續發展推廣教育。

社區生態教育的目標,是充實一般社區居民的環境倫理觀念和對大自然的專業知識素養,提升環境意識以及調查、評估、付出保育行動的能力,並養成居民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促進社區生態、經濟和精神文化的永續發展。社區生態教育特別強調以居民及社區為中心進行教學,讓居民自由參與,並共同決定重要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社區生態教育及保育也是現階段政府施政重點,因此推廣社區生態教育,使全民認識、保育及永續利用社區內寶貴的自然資源,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為何做社區生態教育

社區生態教育很重要並日受重視,因為:第一,由於人口集中及開發利用的壓力,已開發社區的自然資源受到的破壞,比保護區更嚴重,保育需求更迫切;第二,保育地方社區生態資源,可提高社區環境品質,提供生態教育功能,有助社區永續發展;第三,已設置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受限制,無法有效且全面地保護棲地和物種,而很多珍稀野生動植物都分布在農村社區中;第四,如果居民參與調查監測工作,就會知道當地自然資源特色及其對社區的影響,有利於居民的認知、保護行動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不論就生物多樣性的完整保護、生態系的關聯影響或地區性資源的永續經營利用來看,都有必要和社區居民建立長期伙伴關係,並提供專業而持續的訓練與輔導,使居民有能力在自己的社區進行自然資源的關懷、調查、監測、管理及推廣教育工作。

教育目標及推動步驟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推動社區生態教育所秉持的教育目標,可分為 4 階段:第 1 階段是「認知科學基礎」,讓居民認識社區生物多樣性、環境倫理、各類野生動植物、生態系及其演替、保育法令與策略等基本知識;第 2 階段是「培養主題意識」,提升居民對各種環境議題、野生動植物及棲地的價值和面臨問題等的感受度與了解;第 3 階段是「養成調查、評估能力」,養成居民對各項生態和環境議題的調查、資料蒐集、評估及決策的能力;第 4 階段是「付出行動能力」,賦予提出解決方案、研擬行動計畫並採取具體保育、復育或教育行動的能力。

在具體做法方面,從摸索學習而逐漸改進,已發展出一系列輔導步驟。

社區勘查及蒐集基礎資料 研究人員在決定接下社區生態教育訓練課程後,第一件事就是蒐集當地資料並即刻進入社區,盡可能走遍社區每一角落,以對社區的人文、社會、自然資源有初步了解;再來是對社區自然景觀和野生動植物進行初步調查。這些資料就是課程安排及提供在地教學材料和地點的最好素材。

研擬初級生態課程,招募學員上課 依據初勘及調查資料並參考社區特色,和社區居民一起研擬生態課程,儘量尊重當地居民有興趣的課程。物種的挑選優先以當地最多、最容易被居民接受及熟悉的蝴蝶、蛙類、蜻蛉、鳥類和常見或代表性植物為切入點。室內外課程各半,儘量採用活潑及實務教學,師資以具備現場經驗、熱心且具個人說服力和魅力者優先。

初級生態課程以介紹當地生物資源之美、生物資源與社區發展的關係、物種調查及鑑定入門等為主,上課時間約 30 小時左右。儘量鼓勵所有居民參加,對於社區共識的建立和資源的維護會有很大幫助。

建立認證制度,培養優秀的調查及解說員 為提高社區生態調查及解說人員的專業水準,先就社區解說人力需求、課程目標、課程重點、調查及解說人員認證辦法等和社區幹部研商討論,辦理專業且長期的認證課程,並分筆試、戶外辨識及室內照片解說3階段考試。從上課到完成初級解說員認證約需 90 小時,歷時 3 個月。

公共空間、民宿及餐廳的環境營造教育 配合生態工程及生態綠化課程,輔導公共空間、民宿和餐廳主人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減少外來物種及水泥設施,增加原生植物綠化,並設置生態池。此外,把每一家民宿和餐廳納入為文宣品推廣據點,提供各類推廣書冊及生態影帶,讓遊客在住宿期間閱讀或觀賞。

規劃遊程,引入遊客,提供解說舞臺,帶動生態旅遊 把生態水池、生態工程、蛙類生態解說、蜻蜓生態解說、森林步道、產業觀摩、社區環保、移除外來種活動、祭典或慶祝活動等規劃安排為有系統的生態遊程,並建立解說員帶隊解說的預約和收費辦法,使生態解說工作逐漸制度化。

持續的進階課程及個案輔導 初級生態課程建立及認證後,為因應社區新成員的加入、生態資訊的更新、解說水準和技巧的提升等需要,每年必須不斷加強教育訓練的深度和廣度。例如蜘蛛、蕨類植物、水生植物的復育、生態水池的規畫及施工要領、節能減碳、有機農業、教材編寫等課程隨時視需要納入進階課程中。對於有特殊需要的業者或個人,則進行個案訪視和輔導。

編撰解說資料及手冊 初期由研究人員撰寫出版《鳴唱山水》、《綠野仙蹤》、《彩翼精靈》、《溼地天堂》等介紹社區蛙類、蜻蛉、鳥類和水生植物的生態解說手冊,分送社區居民,並提供參觀者或從事社區生態旅遊人員參考研習。近年更輔導由在地解說員調查及編寫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解說手冊。目前在桃米社區、永興社區和桐林社區,都已經出版了當地居民自己寫的解說手冊。

社區生物資源的長期調查、紀錄 為建立社區生物資源的長期調查及紀錄,以提供資源管理和生態旅遊解說的詳細資料,在桃米、永興及桐林等社區,已輔導居民進行每月或每季一次的調查記錄。

社區網頁及宣導 協助居民透過全球資訊網、社區生態報和各種途徑,把社區在生態保育與教育上的努力及成果與外界分享。

輔導社區進行保育實務 由共同討論社區保育議題、輔導研提相關補助計畫、協助計畫執行的生態專業等各層面,把握「社區為主,專家輔導」的立場,建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

社區生態教育課程

每一社區的自然資源、發展方向和保育議題可能都不相同,因此課程的規畫通常是在勘查社區自然環境並與領導幹部及學員討論後,再決定課程目標、內容和方式,每一社區在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課程。但是,各社區的生態教育課程重點都包括以下 7 大類型。

第 1 類型—環境倫理及保育基礎知識,例如 21 世紀新環境倫理、生物多樣性保育、自然保育法規、自然保育及永續發展、外來入侵種的危害及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產業發展。

第 2 類型—野生動植物的分類、生態及調查方法,例如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河川魚類、螢火蟲、蝴蝶及野生植物的分類、生態和調查方法。

第 3 類型—社區環境營造,例如生態工程、生態綠化、生態池營造、河川水質監測等。

第 4 類型—社區生態旅遊,例如生態旅遊概論、生態解說技巧、生態遊程規劃、生態攝影、生態創意產業等。

第 5 類型—社區營造經驗分享,例如社區組織及運作、社區環境營造、社區產業發展、社區成員生態學習及成長經驗等。

第 6 類型—觀摩研習,例如標竿社區觀摩、低中高海拔生態系研習、各類型保護區生態研習等。

第 7 類型—社區歷史、風俗、地理及文化,讓居民深入了解當地的地理及文化,肯定及認同自己的鄉土,有利於形塑社區的人文和文化特色。

推動歷程

如果以時間的先後和工作重點來劃分,特生中心推動社區生態教育的歷程可分為 5 個階段。

輔導社區重建期(89~90 年) 因應 921 大地震後社區快速重建的需要,配合相關單位的重建計畫,輔導及協助桃米社區辦理生態教育基礎課程,進行生態調查、生態工程、生態綠化、河川與溼地保護、生態解說員培訓、生態遊程規劃,並建構生態旅遊試營運架構,為桃米社區打開生態旅遊的第一扇門。

研究規劃期(91~93 年) 以 89 年和 90 年在桃米社區的經驗為基礎,進一步探討在基層社區推動生態教育、生態旅遊、培養社區生態意識和協助地方保育行動的有效方法,完成社區基礎生態課程的規畫與上課,設置社區內的生態解說牌、社區戶外研習教室和解說站,研訂社區生態調查及解說員認證辦法,辦理 12 梯次 605 人的社區居民生態研習活動,並把研究成果和經驗移轉給相關單位。

建立「理論架構」期(94~95 年) 針對社區生態教育所涉及的理論、教材及教法實務、策略及行動計畫等進行系統性的研究,逐步建構社區生態教育架構,並以新社鄉白冷圳等 3 個社區為先驅和案例研析對象,辦理社區生態教育課程,教導社區居民進行社區資源調查及監測、設置社區植物解說牌,以及協助各社區規劃生態遊程等。

建立「調查及教育機制」期(96~97 年) 為了建立社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及教育的方法與操作技術,持續陪伴社區成長與學習,在桐林和桃米社區完成 183 小時的教育訓練,認證通過 38 位調查及解說員,並經常和社區居民、幹部及在地工作團隊就資源經營利用議題一起討論、規劃,陪伴社區成長。另外協助及輔導其他 13 個社區辦理社區生態教育訓練 480 人次,認證通過初級生態解說員 130 人。

推動「生態教育推廣站」期(98~100 年) 本期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社區生態教育推廣站。為了輔導歷年認證通過的社區生態調查及解說員,在自己的社區開始推動生態教育和資源調查保護工作,並建立分布在各縣市的生態教育推廣網絡,以落實推動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利用,自 98 年開始推動「社區生態教育推廣站實施計畫」。98 年推動的推廣站有 32 站,參加人員 129 人,辦理的教育及調查活動有 115 項 256 次;99 年有 34 站 142 人,計劃辦理的生態教育及調查活動有 121 項 302 次。

第 2 項工作是生態社區的永續經營。桃米社區的發展方向及課程重點,將以提高社區生態旅遊品質,強化辦理生態研習班的能力,以及建構永續生態社區為重點。桐林社區將以落實社區生態調查,森林和河川保育工作,結合傳統產業與生態創意產業等為重點。以往年輔導的初步成果為基礎,今後將持續輔導社區朝向生態、社會及經濟3方面都能永續的目標發展,並把經驗與成果推廣至其他社區。

推動成果

在經由特生中心帶入生態教育課程並進行後續輔導的社區中,已有初步成果的社區,依性質可分為 3 種類型。

第 1 種類型是生態旅遊型社區,埔里鎮桃米社區、魚池鄉澀水社區、中寮鄉和興社區、水里鄉車埕社區、新社鄉白冷圳社區等都可歸類於這類型。其中以桃米和澀水社區最具代表性,這二個社區分別通過 30 位和 14位 初級生態調查及解說員,配合相關單位引入休閒農業及民宿經營等專業技術,在長期協助和輔導下,在社區產業轉型、生態旅遊及生態保育方面已經有良好的開始。

澀水於 96 年獲選為全國 10 大經典農村。桃米社區在 91 年獲選為文建會「921 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執行方案」的社區營造點,93 年獲選列入內政部推動的生態社區,95 年成立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97~99 年持續辦理生態調查及解說員中階訓練,並已由社區居民自力編撰出版定期的《社區生態報》、《桃米里常見植物 100 選》等 6 種出版品。

在桃米社區內,已有以生態旅遊為號召的民宿 16 家、餐廳 7 家,並有 18 位經常帶隊的生態解說員。由於在社區營造和生態旅遊方面的特殊表現,以該社區為研究對象撰寫的博碩士論文計有 23 篇。

第 2 種類型是環境保育型社區,國姓鄉猴洞坑社區、南投市永興社區和霧峰鄉桐林社區等都可歸類於這類型。其中以霧峰鄉桐林社區和南投市永興社區最具代表性。這二個社區的居民在特生中心、霧峰鄉農會、南投市公所等單位輔導下,已分別完成認證 22 位及 16 位初級生態調查及解說員,目前已能從事社區定期生物資源調查、監測、生態解說、年度賞鷹宣導活動和各種社區生態教育推廣工作。

第 3 種類型是區域性產業及保育混合型,以 96 年與臺灣生態教育農園協會合作培訓的苗栗地區30位初級生態調查及解說員為代表。通過認證的解說員已能進行定期生物資源調查、監測、經常性的保育推廣及解說,並在各鄉鎮積極參與各項自然保育工作。

21 世紀是全球人類開始深刻體認生態環境的重要,而且願意為保護地球生態系而改變觀念,付出具體行動的新世紀。衷心地期盼,所有的改革行動就從每一個社區居民的工作和居住地點開始,特生中心也希望持續幫助想在自己的社區推動生態教育和保育工作,為生活生態化、生態生活化的理想目標而努力的居民,一齊來勾勒臺灣的生態美夢。這是特生中心投入社區,長期默默在各地推動生態教育的最大理由和動力。

將來社區發展已不僅是興建活動中心、遊憩設施等問題,而是應更積極、更有規劃地提升社區自然及文化特色,以達成生態、經濟和精神文化的永續發展。期盼關心社造的每一個人,在參與社區營造時,能展現對臺灣這塊山川土地和自然萬物更多的生態關懷與尊重。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