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追溯百年大地震
103/07/14
瀏覽次數
6410
民視新聞臺
|
臺灣地小人稠,山地面積佔了大部分,山坡地不得不加以利用開發,但地震活動斷層卻通常就在平原或山坡地的山腳邊緣,對臺灣居民造成莫大威脅,因此臺灣的相關科學研究人員更不遺餘力的在追蹤活動斷層的痕跡,希望能將地震災害控制到最低。
第14集綱要
每當地震一發生,相信每個人的情緒都是緊繃的,尤其是經過921大地震的災情,地震對許多臺灣人來說都是心裡的痛。
依據中央氣象局,從2001年到2012年的統計資料,臺灣因為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幾乎每年要經歷22,000次的地震。這麼頻繁的次數,對於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來說,無異是嚴峻的考驗。因此嚴密監測地震斷層的活動,也成為臺灣地質學家重大的課題。科學家們運用各種尖端科技,如衛星、雷達、聲納,建構起緊密的地震觀測網,目的就是要掌握每個斷層的活動,進而預判防治可能形成的災害。
本周的科學再發現,將透過大量的動畫與數據,為觀眾解說臺灣地震的成型原因,並從過去臺灣一百年來所發生過的大地震,找出臺灣可能發生大地震的週期與頻率。關心地震的你,千萬不能錯過!
科技部102年度「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補助
民視(53臺)2014年07月12日(周六)08:00 ~ 09:00【科學再發現】全集播出
原節目:
臺灣的脈動
(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132)
斷層(32)
推薦文章
112/08/31
當 AR 與藝術結合,將如何為「觀展」帶來全新體驗?
盧奕昕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9/28
用溫差就能發電!專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材料與工程學系吳欣潔教授,談「熱電材料」的應用實例
王明德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6/30
6G 技術可能實現哪些創新應用?專訪國立中山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曾凡碩副教授
陳亭瑋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6/30
「低軌衛星」通訊將面臨那些考驗?該如何克服高速移動造成的「都卜勒頻移」?
陳亭瑋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