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白領犯罪與企業社會責任(四):插在道德良知上的「利」刃

103/05/02 瀏覽次數 10841
提起2013年的食品安全事件,從毒澱粉、假米粉、假米、假天然麵包、假油等,讓國內民眾有「食破天驚」的感覺;2013年歲終發生五家電鍍廠埋藏暗管偷渡劇毒廢水;此外,某知名半導體公司也違法排放廢水,並遭撤銷「臺灣企業永續獎」的資格。從一連串爆發的新聞來看,造成「假」字會獲選成為2013的年度代表字。
「假」字的出現,顯露了人民高度的不安全感與不信任感,經歷這些事件,不禁思考國內企業的責任何在?金錢遊戲會讓人失去夢想嗎?
 
企業應負的社會責任觀念日漸淡薄

以假油事件來說,知名食品公司在2013年十月被衛生局以標示不實、添加銅葉綠素、假冒等多項違規事項,處以2820萬元的罰鍰,但是與該公司財務報表比較,這筆罰款金額只佔其營收總額2%,違法所獲暴利與罰則顯然不成比例。彰化縣政府對該公司雖祭出18.5億元的罰款,但是拖了數月卻分文未繳,事件發生後,高姓公司負責人面對受害至深的社會大眾未見悔意,讓人省思企業道德倫理在追逐金錢遊戲中,似乎日漸受到侵蝕。

除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工廠偷排放劇毒廢水,也一直是不斷被討論的環保議題。2013年底彰化縣爆發五家電鍍廠聯合埋設暗管,近百公頃良田受害,影響甚鉅!知名半導體公司在被抓到違法後,該企業董事長道歉後,並以「年捐一億」愛台灣的方式試圖解決危機!但卻也透露企業對社會應負之責任,似有逐漸失落的現象發生。
 
利字當頭社會浮動

美國學者哈佛.貝克(Howard S. Becker)指出,人們對「犯罪」有個約定俗成、社會認可的偏見存在:傳統認為犯罪就是殺人搶劫等刑事案件,對於白領階級犯罪,反而沒有人會認為其所犯的過錯是「真正的罪」,因為這些案件最後多半以民事和解結案,很少被判決違反刑法。

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中,一些瀕臨破產的美國銀行大企業,在獲得美國政府紓困的同時,不但未減薪,進一步還對自己發放高紅利、享受高退職金等好處,引來美國總統歐巴馬譏諷為「肥貓」(fat cat)。也就是說,當時引發金融風暴的華爾街銀行家,並未承認錯誤作為,在政府出手援助時再次趁機自肥。

根據發表在《組織行為和決策過程》(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期刊上的研究發現,錢財會使人以純粹商業決策看待事情,最後演變成只從成本和利益的角度觀看這個世界,而忽略其他道德相關事項,如此便容易行差踏錯,逐步喪失原有的企業倫理和道義責任。這也是前副總統蕭萬長在面對前述問題時表示,企業的短視近利,讓台灣社會出現了嚴重失序的現象。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富有人士得到越多權力後,便會想方設法追求更高權力的文化和氛圍。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的研究亦顯示,在評價自我的重要性時,擁有較多財富的人士會將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覺得理當獲得更多回饋與報酬。

在此趨勢下,位居收入金字塔頂端的人士容易缺乏同理心,並且常將權力視為理所當然,一旦面臨社會要求財富重新分配、強調社會正義時,比較容易出現反彈聲浪。因此,導致大企業在營運管理上,常會選擇以最大獲利為考量面向,忽略了企業應負的倫理道德、社會責任,間接造成台灣現階段的食品安全事件和企業違法排放廢水等亂象紛生。
 
伸張人民基本生存權利

根據中華人權協會公布「2013台灣兒童人權指標調查」民調,高達69%最不滿意「經濟人權」,並且將近六成認為此項人權比前一年退步。所謂的經濟人權是指讓人民在糧食(Food)、健康照顧(Healthcare)、教育(Education)、住房(Housing)、穿著(Clothing)、溝通(Communication)、參與(Participation)、與能維生的工作(Living Wage Jobs)等方面,應有最優先的基本保障,也就是民眾應享有食衣住行的基本生存權利。

依據前述研究顯示,經濟人權之所以會成為大家所關切的議題,主要是這幾年的經濟活動已威脅個人生命(Life),某種程度上也破壞了「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因此,維護人民基本生存權利,應是政府刻不容緩、責無旁貸的事!(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4)

責任編輯:陳則秀|o’rip採訪編輯
審校:呂傑華|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