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超級強烈颱風海燕無情地登陸菲律賓,造成死傷慘重的災情,留下千瘡百孔的災區與災民。回顧過往,全球經常發生天災人禍,當災難發生時,一般社會大眾最擔心的就是親友的生死,以及其行蹤和安危。知名網路科技公司針對大型災難,推出網路尋人平台(例如Google Person Finder),在海地的大地震、日本311地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以及最近肆虐菲律賓的海燕颱風之後,以網路科技的力量,提供災區的人民或親友一個報平安的管道,並提高尋人的效率。
當大災難發生時,各式基礎建設可能也遭到破壞,以至於災區的民眾無法和外界聯繫,形同「資訊孤島」(Information island或稱為Information silo,概念源起於某資訊系統無法和其他資訊系統連結,不能共享資料)。例如,911恐怖攻擊事件和2005年美國卡崔娜颶風災後,許多組織紛紛發布大量的尋人訊息,這些訊息分散在不同的媒體或網站、重複且不一致。起初只能藉由人們手動將分散的尋人訊息整合在一起,然而在卡崔娜颶風災害過後,有更多不同的尋人網站出現,來自各地的志工開發了卡崔娜尋人專案(Katrina People Finder Project),收集不同來源的訊息並加以整合,該專案的發起者David Geilhufe,提出制定協議標準,以便在將來讓所有的尋人訊息能夠主動地整合並共享,「網路尋人訊息技術協議」(People Finder Interchange Format, PFIF)便是在此背景下開發,該協議主要用於不同的政府、災難倖存者和救援組織間訊息的交換,尋人平台便以此協議為基礎來開發,特別運用在大災難發生後可以整合各式各樣的尋人訊息。當世界各地有重大災害發生時,眾多組織皆會開放尋人網站(如:Yahoo、Google),讓全球網友可以透過尋人平台的資訊尋找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