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咖啡因對孕婦與胎兒的風險

107/12/11 瀏覽次數 5489

美國的飲食指南肯定適量咖啡對成人具有預防慢性病的效果,但是孕婦飲用咖啡的風險要從胎盤與胎兒對咖啡因的耐受力來評估。世界衛生組織與歐盟2003年對孕婦的限量建議是每天<300毫克。不過根據更周全的整合分析和完整的大規模追蹤調查,新的建議是孕婦的咖啡因攝取限量降低到每天<200毫克。由於這個議題關係世代健康,因此陸續有其他研究成果來加以驗證,以使孕婦得以兼顧胎兒健康和生活嗜好。

 

咖啡因可以快速而完全地吸收,主要在肝臟由特定的酵素代謝分解。女性對咖啡因的代謝力較低,口服避孕藥也會降低酵素活性,因此提供咖啡因的各種飲料對女性的作用比較強。懷孕期間酵素活性還會降低,血中咖啡因濃度較高,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由於胎兒沒有此種代謝酵素,因此對咖啡因最為敏感。咖啡因還會間接導致胎盤血管收縮,造成胎兒有缺氧的風險。

 

風險評估第一步的危害鑑定提出針對孕婦的不良反應包括:流產、死產、早產、胎兒生長不良(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和低出生體重等。2014年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整合分析,涵蓋了26個獨立的世代調查與27個個案對照研究,都是觀察性的結果,孕婦的人數超過十萬,每天的咖啡因攝取量範圍從0到1000毫克。綜合六十篇研究報告的結果指出,咖啡因與懷孕的危害有顯著但輕微的關聯,每天攝取量>300毫克時,各種懷孕風險逐漸加大;每增加100毫克,流產升高14%,死產增加19%,胎兒生長不良升高10%,低出生體重升高7-13%,但對早產則沒有影響。2015年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更周全的整合分析再次確認,咖啡因攝取量與低出生體重顯著相關。

 

咖啡因對孕婦與胎兒的不良反應包括:流產、死產、早產、胎兒生長不良和低出生體重等。而東方的茶和西方的咖啡都提供咖啡因,在懷孕各期對胎兒的成長都有輕微的風險。孕婦有必要節制攝取量,尤其要破除茶比咖啡好的迷思。<咖啡因對孕婦與胎兒的不良反應包括:流產、死產、早產、胎兒生長不良和低出生體重等。而東方的茶和西方的咖啡都提供咖啡因,在懷孕各期對胎兒的成長都有輕微的風險。孕婦有必要節制攝取量,尤其要破除茶比咖啡好的迷思。
 

歐美先進國家都有前瞻性的追蹤調查。挪威的全國婦幼世代調查(Norwegian Mother and Child Cohort Study)有健康孕婦將近6萬人,每天咖啡因攝取量範圍是0-254毫克。2013年的報告指出,咖啡因與低出生體重有關,每增加100毫克對應體重減輕約21-28公克;也與生長不良顯著相關,>200毫克的風險是1.27-1.62倍。

 

大多數調查中的咖啡因主要來自咖啡,但英國CARE Study 的來源62%是茶,咖啡只有14%。調查中共有2,635位孕期8-12週的健康孕婦全程配合。這群孕婦都有詳細的產前照護和生產細節的病歷紀錄。在孕程中由照護人員進行4次咖啡因攝取評估記錄,孕前的攝取量平均是238毫克,懷孕後減為139-153毫克。結果可見,咖啡因攝取量以<100毫克為基準,>100毫克都會增加孕期危害風險:

  1. 胎兒生長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出生體重在10百分位以下:100-199毫克時風險是1.2倍,超過200毫克是1.4-1.5倍。咖啡因使新生兒體重減少60-70公克,攝取多者減輕越多,懷孕各期都有相同的風險。美國的研究估計每增加100毫克會對應28公克的出生體重。
  2. 12-24週的中期流產:200-299毫克的風險是1.7倍,>300毫克是5.1倍。
胎兒生長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出生體重在10百分位以下:100-199毫克時風險是1.2倍,超過200毫克是1.4-1.5倍。咖啡因使新生兒體重減少60-70公克,攝取多者減輕越多,懷孕各期都有相同的風險。美國的研究估計每增加100毫克會對應28公克的出生體重。<胎兒生長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出生體重在10百分位以下:100-199毫克時風險是1.2倍,超過200毫克是1.4-1.5倍。咖啡因使新生兒體重減少60-70公克,攝取多者減輕越多,懷孕各期都有相同的風險。美國的研究估計每增加100毫克會對應28公克的出生體重。
 
東方國家有日本的Osaka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tudy,共有孕婦嬰兒858對,咖啡因攝取範圍是176-371毫克,來自日式和中式茶佔73.5%,咖啡只有14%。主要的發現是咖啡因會增加早產的風險。

 

綜合以上東西方的研究結果,東方的茶和西方的咖啡都提供咖啡因,在懷孕各期對胎兒的成長都有輕微的風險,而且沒有安全的門檻。因此孕婦有必要節制攝取量,尤其要破除茶比咖啡好的迷思。

 

責任編輯:張美鈴|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系

                許珊菁|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智慧財產評價服務中心   

審       校:孫智麗|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智慧財產評價服務中心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食品營養與安全之民眾科普教育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