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引領閱讀的編排設計

96/09/05 瀏覽次數 12839
編排設計的概念

編輯或編排的作用,是把傳播者的資訊明確且有效率地傳達給接收者。傳播者經常會面對眾多的接收者與大量的資訊,若把所有的資訊以同等價值出現,接收者會因為無法處理這些混亂的訊息,而接收不到具體且有效的資訊。因此,編輯者應把具有關聯性的資訊加以分類、整理,並依據內容性質,規劃不同的順序與比重,再以對應的字形、色彩等視覺語言,呈現相關的資訊。

廣義的編輯設計,包括電影的影像、音樂的聲音、閱讀的圖文等的組織,相較於強調視覺效果的編排設計,編輯設計著重在內容與視覺的合理安排與個別層面的協調性。而廣義的編排設計,是包括室內裝飾、人機介面與版面配置,包含分類、整合、美化等概念的視覺規畫。

編排設計的條件

我們生活周遭充滿著各種不同的目的訴求、屬性定位、視覺風格,以及厚薄大小、價格不一的各式出版物。做為資訊的接收者,讀者可以自由選擇認同與否,但站在傳播者的立場,不僅要知道出版物的機能與目的,更需要洞悉讀者的視覺心理。編排的具體目的,在於透過有效率地處理字形、色彩、影像、插畫、圖表等版面構成要素,把資訊明確地傳達給接收者。但是明確的資訊未必等同有效果的資訊,因此在彙整資訊時,仍應理解版面的易讀性、識別性、造形性等視覺條件。

易讀性的編排 易讀性是編排的基本條件,為了避免閱讀的視覺抵抗,必須注意文字與文字、文字與圖片之間的合理間隔與對齊方式。長篇大論會降低讀者的閱讀意願,因此編排要把資訊分類並單元化處理,以減少每個視覺區塊的資訊量與閱讀負擔。

其次是安排良好的視覺動線,無論是文字或圖片的配置,縱向編排應是右上到左下,橫式編排則從左上到右下。前者以文藝屬性的內容為主,配合楷體或宋體等古典字形,以傳達正式或傳統意象。後者則以科技屬性的內容為主,配合黑體或圓體等近代字形,以傳達明快或現代意象。明體字形則兼具二者,縱橫於各式編排之中。知識學習的參考書籍與文字資訊量較大的商業或藝文雜誌,為高易讀性編排的代表。

識別性的編排 識別性的高低會影響編排的索引機能。高識別性編排的規劃,需要明確的內容分類與視覺群化,資訊之外的留白空間便成為重要的構成要素。留白不是圖文編排後的剩餘空間,而是等同加入線條、色塊等要素,考量整體效果而營造出來的和緩空間。當留白的比率越高,圖文資訊的版面率相對偏低,視覺效果也會趨於舒朗和緩,詩文類型的版面是其代表。而報導類型的版面,大多充分利用空間,呈現圖文豐富的高版面率。

此外,字形的種類、大小、粗細等差異,或是包圍的框線、分割的線條與襯底的色塊,都是經營識別性編排的視覺要素。強調資訊種類多元的休閒雜誌,以及圖文資訊量均多的電腦雜誌,是高識別性編排的代表。

造形性的編排 造形性是編排的基礎條件,雖然編排首重資訊的整理、傳播等機能,但是造形性卻成為誘導閱讀或增加書籍魅力的間接條件。圖文的編排形式,有些著力於具體內容的文字傳播,有些則採取形象重於文字的設計方法。前者以資訊的告知或曝光度的提升為主,知識性雜誌是其代表。後者則是當資訊類型已具有普遍性,為了進一步創造差異或引發興趣所採取的形式,時尚雜誌是其中的典型。

今日的數位化出版,不但大幅縮短製作時間,也發展出多元的編排技術,再加上流暢的通路,易讀性與識別性已經無法滿足每天接受不同視覺刺激的現代讀者,版面的造形性就成為競爭的利器。當然,規劃妥善的造形性也有助於易讀性與識別性的提升,好的編排設計應該能夠以造形調節的方式,同時兼顧視覺與文字資訊的傳達。

編排設計的素材

具體的設計實務,有些部分可能取決於設計者的經驗或感性。但是出版與編輯畢竟是深耕於文化土壤的人文產業,包括字形、色彩、圖像等構成要素,都具有歷史、文化、生活、心理等層面的意涵,唯有理解這些視覺要素的造形特質,才能無誤地驅使這些構成版面的視覺語言。

字形與編排 文字傳播中的最大變革,莫過於印刷技術的發明與應用。唐朝中後期發明的整版印刷術,成就了宋朝高度的文化發展。初期印刷字形的發展與西方發展頗多類似,多沿用當時最普遍的書寫造形。宋元明清各朝,因應不同的歷史背景、時代需求、製作技術等因素,個別發展出各式的印刷字形。這些字形歷經近代的金屬雕鑄、照相打字後,至今仍然活躍於數位媒體上的古典字形,有宋體、明體、以及完成於清朝前期的楷書。

宋體字形源自於唐代書法的書寫造形,爾後發展為略呈縱長矩形、右側筆畫些微上揚的雕印風格字形。因為宋體字是最早的漢字專業印刷字形,加上纖細的體態,並融合書寫與雕印特質,現今多使用於詩詞文藝等文化性編排。明體字形源自於明朝中葉直追漢唐文藝的復古運動,經由宋體字的模仿與快速雕印,逐漸發展為略呈正方、橫直筆畫整齊的形式化字形。因為明體字的平整方正,呈現客觀的識別性,橫直都適宜,多使用於報章雜誌等一般性編排。

楷體字形源自於清朝前期忠於書寫造形的軟筆系統,經由識別性與易讀性的調整,發展成今日的標楷體。因為楷體字的正確與工整,呈現正式與傳統的意象,多使用於教科書、文學作品等教育或文化性編排。此外,黑體字源自於20世紀前期日本模仿西方的無襯線字樣而成。因為現代主義的推波助瀾,呈現冷靜理性的黑體字,被大量使用於科學或設計類別的編排。

在西方世界中,15世紀谷騰堡發明的活字版印刷術,造就了文藝復興的斐然成果。從當時的4種哥德體(Gothic)書寫字樣中,谷騰堡選擇了最為工整且易於生產的平整形態。在15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與法國,復古的古典羅馬字樣(Old Roman)則成為主流。

隨著散播的時間、地域與技術的差異,在產業革命時期流行的現代羅馬字樣(Modern Roman)之前,17~18世紀的荷蘭與對岸的英國發展出多樣的過渡期羅馬字樣(Transition Roman)。19世紀前後,現代羅馬字樣為了因應經濟競爭帶來的文宣需求,發展為筆畫粗大均一、視覺強烈的埃及字樣(Slab-serif),因為當時正值埃及考古熱潮而得名。在進入現代主義全盛的20世紀中期之後,去除過剩裝飾的機能主義抬頭,沒有文化負擔的無襯線字樣(Sans-serif)成為時代主流。

在編排適性方面,哥德體雖然識別性不佳,但因為是最早的西方印刷字形,其「傳統」的意象多應用於產品標籤、證書等編排,電影中的魔法書就是一例。古羅馬體如同宋體字充滿文藝氣息,多使用於文化性編排。過渡期羅馬體具有地域性的多元風貌,使用於表現文化差異的地方性編排。

現代羅馬體如同明體字,表現大量生產的整齊劃一,多使用於時尚或流行性編排。埃及體的筆畫與襯線都相當明確,常使用於教科書或童話書編排。而無襯線體如同黑體字呈現理性的無機形態,多使用於設計與科技類書籍,或是交通識別系統的編排。

色彩與編排 以文字為主要訴求的書籍,大多在規劃上謹慎地選擇印刷字形與營造留白,期能創造爽朗舒適的視覺空間。近年隨休閒風氣的普及與國際化的影響,圖文並茂且設計精緻的雜誌相繼創刊。這些來自歐美與日本的國際中文版,以及受其影響的本土雜誌,在文字與版面空間的規劃之外,影響視覺效果甚大的色彩更是廣泛應用。

在資訊量繁多的雜誌之中,色彩不僅可以左右版面的意象傳達,更可以色相、明度、彩度與色調的組合方式,發揮其強勢的整合機能。色相是紅、橙、黃等色彩的相貌,明度是色彩的明亮程度,彩度是色彩的鮮豔程度,而色調就是明度與彩度的總合呈現,因為在真實的色彩計畫中,明度與彩度的屬性經常是合併考量的。

以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雜誌為例,如打工訊息雜誌Arbeit News,除了以文字標示地名、以數字標示日期外,更輔以色彩表示地區與星期。如此一來,除了統一視覺、增加印象之外,檢索機能也相對提升。又如男性雜誌Biztage,屬於擁有共通條件的主調配色調和,上方偏向以黃色色相為支配的「色相主調」配色(淺黃、深黃、暗黃),下方是偏向深色色調的「色調主調」配色(深黃、深橙黃、深橙)。

再看郵購雜誌Look!s的編排。上下圖例在初期的視覺效果,都是在大面積的基調色(主要色)之上,依不同的意象發展配合色(點綴色)。上方圖例的基調色(紫、藍)與配合色(紅)雖然互為鄰接色相,但是色調(淺、淡、深)與面積比例的差距較大,因此呈現對比效果,使整體配色產生視覺聚焦的強調效果。

下方圖例雖然五彩繽紛,但卻不失調和,主要歸功於主要色彩的支配。右頁的多彩建立在相同色調(鮮明)與鄰接色相(黃、橙)的基礎上,左頁則以大面積的相同色相(紅)、漸層色調(淡、淺、鮮明)為基調色,搭配小面積的藍色為配合色,屬於典型的基調配色。

時尚雜誌Marie Claire則每個色塊單位都由具融合性的「色相主調」配色(同一色相、不同色調)構成,而不同色塊間又以「色調主調」配色(同一色調、不同色相)營造協調。

至於Memo是一男性居家雜誌,由於訴求對象非常明確,文字的配置與色彩的運用也相對明快。前述各式版面設計所重視的色彩調和,顯然不是Memo編輯的主要目的,風格獨樹、個性鮮明才是這類版面的設計意圖。如同各個國家的國旗配色,雖然不容於任何調和理論,但是視覺特徵卻相當明顯。

編排的思考方向

除了字形與色彩之外,圖像也是編排設計中重要的視覺要素。圖像包括輔助文字說明的圖表或圖解、氣氛營造的插畫或照片、引發注意的符號等,因此把字形、色彩、圖像等視覺語言作適當的配置,以營造良好的閱讀空間,就是一般定義的編排設計。

編排與大部分的設計領域相同,不問喜好,只問符合目的與否。有些編排極盡變化之能事,強調版面的風格與視覺效果,有些編排則是退居第二線,忠實輔助主題與內容的傳達。在設計態度上,前者是作品的創作,後者則是內涵的詮釋,入門者大多容易被前者所吸引,在理解編排的機能與目的之後,才會逐漸領略到後者的內斂。畢竟,編排不是單一個人的藝術作品,而是引領大眾閱讀的一種視覺規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