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投資集水區,何樂而不為?

102/02/04 瀏覽次數 15143
2013年1月29日,高雄市有兩萬五千多戶因為高屏溪遭受汙染而停水,需要緊急調配。而數天前,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的梅波河(Maipo river)則因為上游發生山崩,造成河水過於混濁,有200萬人無水可用。

這兩起大規模停水事件雖然一則是人為蓄意汙染,另一則為自然災害,但是都凸顯都市用水安全的潛在威脅。過去,水利工程思維採取的做法往往是建壩、築堤、蓋淨水廠,往往成效不彰亦不永續。

最新的做法:投資集水區的保護,能同時維護城市飲用水、支持農業發展,還能對抗氣候變遷。聽起來不可思議,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根據1月17日由美國非政府組織「森林趨勢」(Forest Trends)公布的《2012集水區支出現況》報告(State of Watershed Payments 2012),約2千4百億元(新台幣,下同)已經投資在全世界205個不同的集水區,中國佔其中大約91%的投資金額,是最大的投資支出國。

雖然投資金額看似天價,省下的錢卻是投資的數倍:每年全球能省下14兆元的工程建設費用與3千8百億元的營運維護費用,還不包含工程建設對農業造成的衝擊損失。

投資集水區有甚麼實質上的好處呢?「森林趨勢」的發言人寫道:「如果紐約都會區依賴人為工程來汲取與過濾飲用水,珊迪颶風造成的損失將更為可觀。在風災期間仍能持續供應乾淨、安全的飲用水,主要歸功於紐約選擇付給上游的農夫與社區百萬美元,以減少對於供應紐約市用水的湖泊與溪流的汙染;而不是選擇將這筆錢用於建立淨水廠這類可能在停電時就停擺的設施。」
  
不過,許多集水區的「投資」並不是實際的金錢交易,而是透過提供農民蜂箱、果樹、天然牧草等方式進行。例如,在肯亞的奈瓦夏湖(Naivasha Lake),一群由農夫、牧場主以及飯店業者組成的團體正一起為保護水源而努力。藉由資助當地小農購買高產出的作物品種,並協助提供穩定的農業灌溉用水,再增加農夫收成的同時,也能減少逕流,保持農地肥沃。

報告指出,投資集水區至今已經恢復1.17億公頃的農村土地,相當於32.5個台灣的大小!產生的乾淨用水足以注滿1座密西根湖,並大量減少因為逕流而被沖入河流與湖泊的氮和磷,避免湖泊優養化,保持農地富饒,農人能種植更多作物。

然而這只是開始,世界銀行有三分之一的貸款包含用水計畫,大多數計畫仍是建立傳統的淨水廠,而不是能同時維護水源、保護環境並為當地民眾帶來更多收益的「綠色」集水區投資計畫。好消息是,世界還有70個集水區投資計畫正在發展。

面對未來數十年的氣候變遷與人口持續往都市集中,集水區投資計畫仍需改良,例如需要進行各地的水文調查,以實施更針對性的集水區投資,好獲得更多安全且穩定的乾淨用水。(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