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子非魚焉知魚樂?從動物行為淺談心智運作與人性獸性

106/05/09 瀏覽次數 1494
戰國時代莊子和惠施有過一次著名的魚樂之辯,辯論河中的鯈魚是否快樂?以及雙方怎麼知道魚是否快樂?到底魚會不會感到快樂?其他動物是否也有喜怒哀樂等情緒與心智功能?孟子曰「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但也有人認為「人是萬物之靈」。毫無疑問的人類擁有複雜的心智與認知功能,包含了意識、思考、推理、知覺、感覺、學習與記憶等等面向。但這些心智功能是否為人類所獨有?動物們又擁有哪些心智功能呢?在這個演講中,會先簡介這些「心智功能」,再透過一系列的動物行為,從不同的認知功能來說明動物的心智功能,試圖從這些動物的例子提供一些瞭解動物心智運作的線索。看看別人想想自己,雖然子非「魚」,但亦有可能知其樂。
 

講演綱要(撰文|高英哲)

 

《莊子・秋水篇》裡,有一段著名的魚樂之辯。莊子看到一條魚,說牠很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牠很快樂;莊子再反駁說你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本講次從這段哲學公案出發,探討何謂心靈,以及心智活動是否為人類所獨有。

 

提到人與禽獸差別之所在,最有名的當屬孟子的言論,他認為兩者之間差別很少,然而這個叫做「道德」的差異,卻造就了人與禽獸之間的絕對不同。《尚書》也提出過「惟人萬物之靈」的說法,認為人除了獸性之外,還有人性,這點是其他萬物所沒有的。然而我們在歷史故事中,所見到的種種陰狠毒辣,似乎也不能稱之為獸性,因為各種動物即使在撲殺其他動物時,都不會刻意使對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使人類能做出種種殘忍事跡的「恨」,似乎也是讓人類「異於禽獸」的人性之一。

 

若不帶價值判斷,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差異,在於人類具有心智能力。心智是一個複雜的認知系統,能夠思考、推理並進行判斷,有時候會讓我們看到在幾何定義上並不存在的三角形,或是在不同顏色背景下誤判深淺。我們可以透過人類彰顯於外的行為,對他的心智做出某種研判;研究動物是否具有心智,其實也沒有什麼兩樣,只是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如果動物有語言的話),只能透過實驗設計來達到研究目的。「自我覺察」就是一個最基本的認知實驗:在動物面前擺一面鏡子,看看牠能否理解到眼前的同類,其實就是牠自己。心理學家透過實驗,嘗試回答以下這些問題:

 
  1. 動物算不算「聰明」:在某些特定的工作上,動物確實做得比人類優秀。
  2. 動物有沒有痛苦、恐懼、快樂等等基本情緒:從體內荷爾蒙變化跟行為研判,確實有。
  3. 動物有沒有學習與記憶能力:有空間記憶、個體辨識跟被制約的能力。像黑猩猩之類的少數動物,還有自行發展出解決問題辦法的「頓悟」能力。
  4. 動物有沒有模仿與觀察學習能力:像海豚等等不少動物,都有這種學習能力。
  5. 動物會不會使用、製造工具:很多動物都會。
  6. 動物有沒有語言跟溝通能力:溝通能力一定有,黑猩猩可理解人類語言到某種程度。
  7. 動物有沒有抽象思考能力:有一定程度。
  8. 動物有沒有同理心:似乎有。
  9. 動物有沒有死亡感:像大象之類的少數動物,有疑似意識到死亡概念的行為。
  10. 動物有沒有道德:至少猴子在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牠會很明顯地不爽。
  11. 動物會不會吸毒:海豚會咬死河豚,集體從河豚的毒素裡獲得快感。
 

以上這些實驗結果,顯見動物似乎具有某種程度的心智能力。不過這是否是少數動物的特例,有沒有把實驗結果拿來做出過度推論,還有討論的空間。人類的心智活動跟其他動物相較之下,自然是複雜得多了,不過我們現在應該可以頗具信心地,回答莊子那段哲學公案的兩個問題:魚確實是會感覺到快樂的,而我們只要透過實驗設計,就能扮演現代莊子,知道魚到底快不快樂。

 
● 科學史沙龍官方網站:http://case.ntu.edu.tw/scisalon/
● 科學史沙龍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NTUCASE/
● 科學史沙龍特稿與影音:http://case.ntu.edu.tw/blog/?cat=1750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