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象山步道的自然地景

105/11/08 瀏覽次數 2554
象山步道位在台北市區東緣,交通方便,地理教學資源豐富,可做半日考察。搭乘淡水信義線捷運到終點象山站,從2號出口至中強公園東北隅觀賞台北樹蛙,牠是台灣特有種蛙類,每年10月到隔年3月可尋聲觀察,夏天雖不見其蹤跡,但野薑花盛開,花香撲鼻,也是一得。

從靈雲宮登山口拾級而上,左邊的一線天步道與右邊的北星寶宮步道分叉,左線位在象山北側山腰,較平緩;右線則在山脊稜線,較陡峻。步道舖的花崗岩是外來岩石,象山本地的地層在山腰是大寮層,山頂是石底層,都屬中新世的砂頁岩互層。

走一線天步道,途經永春亭,往南可遠眺三張犁山、福州山等山嘴。這區域原是台北斷層崖,經過長年風霜的侵蝕,硬者突出是山嘴,軟者則呈低窪,再經台北湖的泥沙堆積而形成谷灣。如今山嘴處滿披綠意,觀之宜然;反之,谷灣則遍布白色樓房,人聲鼎沸,呈明顯的對比,令人體會到地形對人類土地利用的影響。

步道旁斜坡的數棵大葉楠以板根支撐其樹幹;而大寮層因差別風化造成砂岩突出,頁岩凹入。厚層砂岩壁因解壓而剝落,露出具條紋、受氧化的橘色節理面;未剝落的岩面則長著白色的地衣與各色的苔蘚,整個岩壁的色彩斑斕,宛如一幅畫。突出的岩球似是地層受地下水淋溶的物質經沉澱凝結所成的結核。

一線天是落岩塊之間的縫隙,長約10公尺,寬僅容1人可通,頂部有3塊較小的岩塊卡住。旅人經過時,宜先查看有無移位,因岩塊的移位是其崩塌的前兆,若逢大地震、豪雨則有崩落之虞。岩面有些風化窗組成蜂窩岩地形。

巨石公園因有數個巨大落岩塊散置其斜坡處而名之,其中兩個落岩塊之間有個洞穴,另一個岩塊上面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等字。自此右轉永春崗步道呈陡坡,若回眺松山一帶市區,可見樓房櫛次鱗比。

陡坡盡頭是一平台,可俯視永春高中東北側的谷灣,它是清朝福建永春人所築埤塘所在,這埤塘稱永春陂(ㄆㄛ,閩南語ㄅㄧ),四周有四獸山(包括虎山、豹山、獅山、象山)環繞,風景秀麗。清末劉銘傳公餘常來這裡泛舟,但日治初期埤塘終因淤積而消失。

遠望五指山、南港山兩山脈夾著基隆河谷,而南港山脈西北坡的四獸山是台北斷層上盤抬升形成的單面山,西北坡陡而東南坡緩。至近象山最高點(高度183公尺)處右轉北星寶宮步道,再右叉入10公尺,景觀豁然開朗,180度的全景是觀賞101大樓最好的地方。能見度好時,台北盆地和其西北側的林口台地及北側的大屯火山群都可一覽無遺,是最佳的攝影平台。

沿途經過一處有6顆巨大砂岩塊散聚的地區,就是「六巨石」,由其近直立的紋理與當地向東南傾斜約20度的層理不同,由此推測這六巨石是山脊上的砂岩層經崩落位移而形成。岩面有肋骨狀或同心圓的條紋,這是岩石破裂時裂面由破裂的起始點向外擴張所留下的痕跡。因為排列規則有如人的肋骨,所以稱為肋骨狀條紋,一般在厚砂岩層比較常見。

這些條紋的圓心處是裂面開始破裂的原點,條紋逐漸擴展處則是裂面的發展方向,有點像石頭掉到水中,水面上同心由內向外擴展的波紋。岩塊中有呈半球狀凹洞,洞中央顏色呈深棕色突出的岩球,似是地層受地下水淋溶的物質經沉澱凝結所成的結核。

下山時可到象山捷運站搭車,或到吳興國小搭1、22、32、37、226、266、288、藍5等路公車賦歸。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