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她寫的書正在周遊列國–吳金桃博士

102/06/17 瀏覽次數 12166
「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借用這句話形容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吳金桃博士的求學經歷,真實貼切。而由她的博士論文改寫的書,已成為一本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專業著作,這本書,現正在周遊列國。

1997年,取得英國倫敦大學西洋藝術史博士學位,2002年,她將博士論文改寫成專書出版,後來陸續翻譯成土耳其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而中文版也將出版,未來頗有可能繼續翻譯成各種文字版本。她說:「書寫完以後就像是有生命似地自行發展去了。」此後幾乎每年都有2至3個國外機構邀請她演講或參加研討會,熱絡情況與她完成論文前的景況相比,天差地遠。之前的她,身心疲憊,猶疑徬徨,經常反問自己:「我還撐得下去嗎?」「我還要繼續嗎?」

忐忑心情  從大學開始

她喜歡文學,喜歡感覺文字的美,大學時是臺大外文系學生。剛上大一時,她以一個高中生的英文程度去閱讀英文版的西洋文學名著與希臘神話,經常因為體會不到文字的美而充滿挫折感。對她來說,吸引自己的是文學,不是文字,並且發現,在以視覺看東西時反而比較有感覺,因此有了轉念中文系或藝術課程的念頭。當時的臺大關於藝術方面的課程不多,她便選修許多中文系學分,準備轉系。直到高中國文老師提醒她:「有了英文能力可以海闊天空。」這才打消轉系念頭。好在大三、大四漸入佳境,閱讀英文詩詞較有感覺,也比較了解詩中意境。大學畢業後她仍想嘗試藝術課程,因為家境不好便去參加公費留學考試,第1次失敗,第2次考取藝術管理而到英國念書。

到了英國後才發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夠好,念書吃力外,每天還得生活在不同口音的英語環境中,挫折感再次襲來。報考博士班時,老師說:「我不想收妳,妳的基礎太弱。」她知道,英國人重視社會歷練與成熟度,也知道自己具有這方面優勢,便很誠懇地說:「我不是本科系學生,但是願意花時間把不足的地方補起來,而且我有不一樣的歷練可以帶到課堂上。我不是大學剛畢業的小毛頭,真的很想繼續下去,希望接受我。」回住處後便開始打包準備回家,卻意外地錄取了。可是不順遂並未因此停歇,1年後,指導老師離開英國,令她再度面臨轉學、放棄學業,或另覓老師的窘境,最後終於有位老師「收留」了她。

萌芽中的私有化年代

1980年代,英國佘契爾夫人上台和美國雷根執政後,都強調要把政府角色從許多領域抽回來,使政府角色變小,企業與私人角色變大。例如,企業受到政府鼓勵,開始收藏藝術品,成立美術館,甚至把美術館設在企業總部大樓。許多企業總部設在大都市內,挪出空間做為公共用途後,可以多蓋幾層樓。某些企業大樓一樓空間空出來以後,可以從一條街穿過那裡走到另外一條街。然而,私人辦公大樓的空間,究竟屬於公共的或私有的?成為私有化政策下的模糊地帶。

吳博士的論文以10年為範圍,以「文化正在被私有化」為題進行研究:當企業或私人資金進入美術館時,對於美術館造成的影響是什麼。首先討論政策改變對文化的影響,然後探討企業介入文化藝術的各種不同形式,以及各會產生怎樣的作用和影響。

這項研究需要龐大統計資料以了解企業的收藏或贊助及其原因。她沒有助手,舉凡資料的蒐集、分析,表格的寄發、催收、回收、輸入到整理,全部一人包辦,所以論文完成後整個人奄奄一息。更辛苦的是,公費補助只有4年,博士念完已經七年多,表示她後半段的日子,彈盡糧絕,只能靠朋友接濟。寒冬時沒錢用暖氣,只能把身子縮在睡袋裡用功,留下日後的腰痛毛病;打電話回家時惟恐母親擔心而隻字未提,只能一心一意,完成論文。

 論文完成後,經老師同意與3家出版社聯絡,打算印刷成書。第1家很快回信表示,這種東西沒有市場;第2家雖然與老師有交情,仍拒絕;第3封信來得最晚,也是後來出書的出版商寫的,他們請人看過,表示很感興趣。

2002年,新書出版,當時整個時代風氣已偏向民營化、私有化,所以書的後面一章增加對當時布萊爾、柯林頓政府的批判。有趣的是,當時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一詞還不如現在流行,書中因此未有此一關鍵字,但之後許多國家開始發展私有化,學界在討論新自由主義的文化藝術時,往往會引用書中的內容,使得該書成為一本經典,不斷翻譯成各種語文。  

打開所有天線做研究

一個沒沒無聞的東方女性,要以英文撰寫英國文化的變化,難免被投以不信任眼光。英國友人就曾疑惑地問她:「這本書的標題是誰幫妳下的?」因為外國人不易掌握雙關語的奧妙而恰當運用。吳博士表示,標題靈感來自大學外文系的根基,因為對文字具有某種敏感度,雖然不一定應用得比英國人好,但是知道那些文字就是自己要的。她說:「外國人進入新國家會東看西看,可以從自己看到的去感覺這個社會發生什麼改變。」更重要的是:「做研究時要把所有『天線』打開,這與是不是外國人沒有絕對關聯,而是有沒有去注意周遭生活的種種現象。」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書評人包格尼(Rudi Bogni)曾如此寫道:「「這本關於企業贊助文化的專書,首頁感性的獻語—For my brother, Chin-ho, who did not live to read this, and my mother, who is not able to read this, with love — 以及作者吳金桃坦承她對於研究一個異國文化的困難,使得我落入了一個知識的圈套。事實上,我原本完全準備好了,不無帶著一種優越感地體諒(patronisingly indulgent)她對於西方文化的誤解,甚至是她對於企業生活的天真想像。    然而在讀了幾頁之後,我理解到根本沒有必要對她『手下留情』,我可以盡情地進行批判。吳金桃是一位一流的研究者,她完成了一件嚴謹、艱困和出色的研究和文獻工作。或許除了一、兩位在維也納工作的人(他們從事募款的工作),他們的所知可以與她相比擬外,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她在這個領域的知識遠遠超過其他的人。」」    吳金桃,一個個頭嬌小的東方女性,以文字為工具,專注投入,在全球藝術領域中闖出一片天空。長久以來的淬煉磨難,為她打造了一個從容悠遊的未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