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特創意科技多功機能膜瞄準空氣濾材市場
103/08/11
瀏覽次數
8711
江欣怡|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人不吃飯大約可以撐一個禮拜,不喝水可以撐三天,但不呼吸,卻撐不到幾分鐘,所以對消費者來說,空氣濾清產品應是最急迫需要的。」
覓特創意科技團隊創辦人之一,也是成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蔡宗霖博士開宗明義地道出團隊選擇空氣濾材為創業核心的原因。
而在空氣濾材領域中,口罩向來是市場最龐大、進入門檻也最低的產品,「臺灣口罩市場一年有69億台幣的產值、大陸也有293億,而美國更有325億規模。」蔡宗霖分析,因此,這也是覓特創意科技團隊選擇「口罩」向市場投石問路的主因。
機能膜為創業平台
覓特創意團隊雖是以空氣濾材為核心產品,但卻不甘把自己僅定位在「賣口罩」的,因為他們手上已研發出一款多功能的機能膜,類似於可防水、排汗、保暖功能的GORE-TEX,那是一種可塗裝(coating)在不同材質上的膜。而這款未來可能被命名為MeetTec的機能膜,薄薄的一層就具備了抗菌、抗油污滲透、高透氣等功能,也因此在進入市場前,研發團隊首先想到的便是將之應用於口罩上。
「和市售N95相較,MeetTec口罩因為具備抗微小油汙分子、壓差低、透氣性好,加上獨家開發的抗菌功能與正測試中的抗病毒功能,因此與none for oil(無法抗油污)的口罩相比,功能相對較高。」覓特創意科技團隊另一創辦人,也是成功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炳慶博士說。不僅如此,MeetTec口罩是採物理方式殺菌,不含如奈米銀、奈米鋅、奈米銅等重金屬,當然也完全符合CNS14775、CNS14774的口罩法規,且五年內可分解掉,滿足綠色產品要求。
所以說,MeetTec機能膜並非單一產品,而是一種技術平台,除了可應用在以不織布製作的口罩上,還可以塗裝在紙張、塑膠、金屬等不同材質上。而於基材應用上,除了適用空氣濾清機、冷氣機等需空氣濾網的產品,也可用在衛生棉、紙尿褲等衛生用品,甚至是加護病房、隔離病房的壁紙上,當出現疫情時,還能塗裝於交通工具的內部設備以防病毒與細菌。
不光如此,覓特目前開發的第三代MeetTec機能膜,厚度只有薄薄70個微米,幾乎感覺不出其存在。此外,和國內外競爭產品相較,MeetTec機能膜還可以把不同功能的配方整合在一個膜上面,不需要一層層加疊,因此在製造過程中,不僅能幫助廠商節省製造時間,同時也可減輕庫存和成本壓力。
重新定位找藍海策略
談起創業由來,蔡宗霖和吳炳慶本是博士班的學長、學弟關係,同樣都具備化學背景的兩人原也都專注在轉譯奈米醫學研究,只是前者研究的是奈米藥物機制,而後者做的則是新材料開發到生物應用的那一端。
醉心於研究的兩人本來都沒想過會做出這些與其參與中的學術研究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產品,約兩、三年前,蔡宗霖在做奈米藥物開發過程中接觸到許多高分子材料,他發現有些高分子的特性經修飾後可以加強其優點,更可以開發出不同的應用。
蔡宗霖把這樣的初步結果分享給吳炳慶,而原本就希望把學界和業界資源整合在一起的吳炳慶看了後十分贊同:「我有個夢想,就是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可以順利與業界接軌,不要白白被埋沒掉!」因此,兩人在2013年初決定成立覓特創意科技團隊,赤手空拳開啟了創業之路。
剛開始,兩人埋頭研究、拜訪協力廠商,也曾因為產品與團隊缺乏知名度,吃了不少閉門羹,再加上兩人都沒有商業管理與財經的背景知識,還得各自兼顧研究或教學工作,一度差點澆熄創業的熱情。
他們發現若放任創業的熱情因進程過慢和工作量過大而減退,這可不行,於是另找了在業界打拼多年的學弟李柏欣進團隊負責業務拓展,並擔任研發的煞車角色。
「當我們兩個說到眉飛色舞時,只要李柏欣眉頭一皺,我們就知道偏離實際太遠,該乖乖回到現實面了。」吳炳慶與蔡宗霖笑著說,而另一方面,看到了科技部舉辦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三人也決定以此為公司的初期KPI(關鍵績效指標),作為往前衝的新目標,藉此磨練自我的創業能力。
「會參加創業計畫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能量太弱了,但參加之後,我們才驚訝於這計畫能提供這麼強大的能量,並大大提升了我們創業的視野。」吳炳慶說。參加創業計畫前的覓特創意科技原本要走B2C(產品直接對消費者)銷售模式,也已找到代工廠與經銷商製造、銷售口罩,但參與創業計畫後,他們才領悟到B2C模式容易流於價格割喉戰,有高度技術的他們根本不需去搶食這塊人擠人的紅海,而應集中技術研發能量,為其他需空氣濾材技術的廠商解決其所遇到的技術瓶頸,才能創造自我價值。
「我們現在的競爭對手並不是那些專注於單一產品開發如口罩、尿布、衛生棉的生產廠商,其實他們反而是我們要加強合作的對象。」蔡宗霖表示,離開了紅海、積極拓展自己的藍海,也讓覓特創意科技重新定位自己是「提供配方的上游技術提供者」(techinical-solution provider),並以跨領域的模式提供各種機材塗裝,讓尋求技術突破的廠商都可以來和覓特創意科技洽談合作。
尋覓最特別的技術為宗旨
以「尋覓最特別的技術」為公司精神,並以之為名的覓特創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預計今年八月底正式成立公司,目前已獲同意進入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而這一年半來的創業歷程中,兩位研究出身的學者也體會到從無到有的艱辛,「我們各自還有工作,也得安排拜訪廠商的行程,因此每次內部開會都要等到晚上十點以後,會議開到半夜一、兩點更是家常便飯,不過,我們都很享受這過程,因為每天都有一些進步,學習很多、進步也很快。」吳炳慶說。
覓特創意科技團隊成員目前已有五人,而蔡宗霖和吳炳慶也以過來人的身分建議要從學界走向業界的新創團隊,「要走上創業的路,首先一定要具備強烈的決心,因為創業是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不管遇到任何挫折,一定要有決心撐下去。再者,有鑑於八成以上新創公司失敗都是因為溝通問題,因此一開始找到對的人遠比找到優秀的人重要許多。」但更重要的是,創業不是終點,而是要不斷地擴充自己的能力,才能讓創業之路持續走下去。
會走上創業之路,對蔡宗霖和吳炳慶來說都是無心插柳之舉,過去兩人都曾想遵循前輩老師們的路,但在大環境急速變遷下,研究被要求不應僅只是象牙塔內的活動,而須有造福社會的目標,因此他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將自己的技術做應用,創新創業便成為一條水到渠成的道路。
「然而,做研發還是我們的本業,也是我們所熱衷的,所以,我們還是希望能藉由研究做出讓更多人能用得到、用得起的東西。」吳炳慶說。剛得到「創業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傑出獎時,許多人都向蔡宗霖與吳炳慶道賀,但兩人並沒有高興太久,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只是運氣與貴人比別人多一點,「往後,我們所要付出的決心與努力也比其他創業團隊更多一點!」他們兩位異口同聲地說。
註1:蔡宗霖博士創業團隊參加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競賽」於102年第2梯次決選中勇奪創業傑出獎殊榮,並獲200萬創業獎金。
註2:科技部推動「創新創業激勵計畫」之目的,在鼓勵我國年輕研究人員創業,引導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建立創新創業文化,並營造研發成果或創意產業化的友善環境。該計畫每年舉辦兩梯次的創業團隊評選,每梯次遴選至多40個團隊,藉由系列課程與實作研習、國內及矽谷成功華人創業家與創投家擔任業師,並由國研院、3個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提供原型開發支援、技術試驗場域、資源轉介服務等,經過3階段的評選及決選、小額創業資金挹注,以及舉辦天使創投媒合會,協助團隊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