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乾旱專題報導(六):未來面臨的水資源問題

104/06/15 瀏覽次數 3368
 2015年上半年乾旱問題衝擊臺灣民生與產業,休耕與限水措施接踵而來。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也針對全球暖化議題進行研究,2007年發表的第4份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急趨嚴重的現象,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來自人為影響。2013年發表的第5份評估報告更指出,目前全球暖化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性是人為造成。台灣在這波氣候變遷中也深受影響,主要在降雨形態的改變,因此未來台灣面臨的水資源問題,可分氣候變遷與水資源管理兩個面向來談。

在氣候變遷方面,國內研究運用觀測資料與IPCC未來推估資料,分析全球暖化對台灣水資源的影響。觀測資料研究顯示,以臺灣近六十年(1950-2008)的降雨資料而言,臺灣的降雨呈現增加的趨勢,其主要來源來自於颱風雨;再者,夏季侵臺颱風也呈現增加的趨勢,估算約為每100年增加3.1個,以近十年夏季侵台颱風數平均為每年3.4個為計,預期2100年時,夏季侵臺的颱風數量將比目前倍增。而IPCC推估資料亦顯示,在未來百年臺灣東南側洋面之降雨將明顯增多,反應颱風活動相關降雨增多的趨勢。儘管臺灣雨量豐沛,近十年來臺灣每年平均年雨量皆達2500公釐上下,但因降雨季節分布不均、河短流急等因素,降雨極易在短時間內逕流入海,因此,儘管在氣象預測上雨量將會增加,但「如何把水留住?」依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在氣候變遷的情勢下,水資源之調配管理仍是一項嚴峻挑戰。

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待加強之處計有:一,水的回收再使用率太低,比方說在生活上,沖馬桶可用回收水,在產業上,農業和工業都可依其用途充分運用回收水。二,水價問題,臺灣的水價偏低,與造水成本不符,且生活與產業用水的同價,也導致工業用水再回收率偏低,仍待改進。三,地下水的合理使用,這個問題可由兩層次來講,過去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這樣的使用不當使得現在台灣社會對使用地下水心存恐懼,導致地下水未能充分運用,若是在充分的調查與管控的基礎上,妥善調配使用地下水,將是解決缺水問題的關鍵之一。

此外,工業用水大增在近年引發愈趨激烈的搶水衝突,尤以中科四期與六輕爭取水資源最受矚目。臺灣雖自詡為高科技產業島,但事實上這些產業須充足的水源供應,方能生產,以晶圓製造與封裝產業為例,其製程需使用純水清洗,且潔淨程度影響產品良率,在技術與品質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預期未來洗滌時間與用水量都將增加,更多水資源的需求為無法逃避的問題。

過去台灣水資源開發與分配常引發環境正義的爭議,例如美濃反水庫運動揭起社會對此議題的關注,在此氛圍之下,後續水庫的興建更為不易。對目前水庫因淤積而有效蓄水量減少之問題,更是雪上加霜,為具高度挑戰性的難題。(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