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氣候變遷的衝擊:百年來臺灣氣候的變化

97/04/09 瀏覽次數 25057
體檢臺灣氣候

藉由百年來各地長期量測海水與陸地的溫度,全球明顯增溫的事實透過數據清楚呈現。地球系統的暖化,不只是單純使大氣溫度上升,也可能影響氣流、雲層,改變我們熟悉的氣候與環境。居住在臺灣的我們,是否也該關心這塊土地的暖化程度?臺灣氣候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要檢驗氣候有沒有變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歷年的溫度紀錄拿來比較分析,因此,可靠且持續的觀測是非常重要的。人類利用現代化的儀器進行氣象觀測已超過百年歷史,臺灣也有幾個超過百年的氣象站,如臺北、臺中、臺南、恆春及澎湖地區,早在西元1897年就已開始進行氣象儀器觀測,而東半部的臺東、花蓮地區隨後在西元1901年也設站加入觀測行列。透過歷年來氣象人員不間斷的觀測記錄,這些資料累積到現在已超過百年,也讓我們有機會檢視臺灣氣候的長期變化。

近30年來升溫加快

臺灣氣候變得多暖?觀測資料告訴我們,自20世紀以來臺灣的平均溫度在百年內大約上升了攝氏1.4度,是同期全球平均增溫速率的2倍。不過,雖說全球在暖化,世界各地因地理條件的差異,仍可能存在不同的增暖程度,比如陸地比海洋明顯,北半球又比南半球為甚。由全球測站觀測資料顯示,增溫最多的是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而臺灣所處的東亞季風區也是暖化程度較明顯的區域,這也告訴我們,臺灣氣候高幅度的增溫,是屬於東亞大範圍增暖系統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局部獨有的現象。

臺灣氣溫升高的現象不僅與全球一致,值得一提的是,百年來增溫的歷程也很類似。仔細觀察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過程,會看到:這部增暖列車在它百年的旅程中並非穩定地以等速往前跑,而是時快時慢,甚至在1950及1960年代還發生倒車回檔變冷的情形。最特別的是在最近的30年間,它竟像馬力全開似地以大約3倍於以往的速率加速奔馳。

行駛在臺灣的這部增暖列車也差不多是如此,先加速前行、放慢、然後再猛踩油門。以百年平均來看,臺灣的暖化速率比全球明顯,但是如果只比較最近的30年,臺灣的增暖速率則與北半球陸地相差不多。不過值得警惕的是,現在正是這部暖化列車開得最快的時候,未來的發展非常值得留意。

一年四季都變暖

臺灣氣溫變暖不只表現在平均值的升高而已,而是一年四季都變暖了。讓我們做個簡單的分析:分別對百年來每個月在早期30年與最近30年的氣溫平均值進行比較,很容易可以看到一年中每個月分都是變暖的。再仔細比較每個月分的增溫幅度,還可以發現有兩個時段是相對較高的,一個是春季的2月至4月,另一個則是秋季的10月及11月。

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值得注意的現象,因為這兩個時段,一個是從冬季寒冷時節快速回溫的季節,另一個則是溫度大幅度下降準備進入秋收冬藏的季節。在這些時序交替的季節出現特別明顯的升溫,代表氣候改變的趨勢是傾向使天氣儘早脫離冷季,並使停留在暖季的時間變長,這種現象會讓人有夏季增長的感覺。

如果特別注意夏天及冬天的情形,可以看到百年來雖然同樣是增溫,夏天的升幅卻明顯比冬天的大。以7月來看,長期的平均增溫率是每百年攝氏1.6度,但1月卻只有0.8度。再比對溫度隨時間的變化,還會發現這兩個季節的增暖腳步也不盡相同,相對而言夏天是比較穩定地由冷變暖,冬天最清楚的變暖特徵則是最近二、三十年才有大幅度升溫現象。

夜間升溫尤其高

不只是一年中各月分增暖的情形不同,在一天中白天與夜間的增溫也有差異,這可以從每小時的溫度紀錄資料得知。從不同年代的溫度差值可以看到一天之中最明顯的升溫,大約發生在早上8點以前及晚上7點之後,也就是太陽升起之前與下山之後的時段。其實晚上增暖得比較顯著,並不是臺灣局地的特色,而是全球普遍的現象,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科學議題。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都市發展造成的環境改變會增加夜間的保溫效果,此外,天空中的雲量變多也可能是影響的因素之一。因為晚上是地面熱輻射大量返回天空的時候,如果雲層增多,地面宛若罩上毯子一般,會使熱輻射的流失減緩。另一方面,如果空氣變髒了,懸浮在空中的微粒增多也可能會使雲量增加,因而抑制了熱量的逸散。所以說空氣品質變糟可能也是造成暖化的因素之一,這些都是有趣且值得探討的議題。

寒流日數減少

從氣候平均狀態的統計數字,可以獲得溫度升高的結論,但對一般人而言,要感受到這股變暖的趨勢,或許還是得從炎炎夏日或凜冽冬日出場的多寡才能有直接的體會。若以臺北地區溫度高於攝氏35度以上的日數,做為臺灣高溫天氣多寡的指標,資料顯示在20世紀前半葉,高溫天氣最多不超過30天,但在下半世紀,出現四、五十天的情形已是常事。

另一方面,臺灣嚴寒天氣的出現主要是由大陸冷氣團帶來了寒流,這種會使氣溫降至攝氏10度以下的天氣,過去百年來有變少的趨勢。在20世紀前期,每年的寒流日數大約是十幾天,甚至有超過30天的,但最近幾年多在10天以下,甚至還有只出現1天的情形。不過每年臺灣冬季氣候的變化本來就較大,像是最近2005年的寒流日數又增多達到17天,這表示臺灣雖在暖化的大趨勢下,但仍受一些短期天氣系統的影響,因此還是有可能出現頻繁的冷型天氣。

比較高溫及嚴寒天氣的長期變化,可再一次看到冬夏之間的差異。百年來夏天高溫天氣變多的情形是逐漸進行的,但冬季寒流日數的減少,是在最近二十多年才有較明顯的轉折,這也說明了影響臺灣冷、暖季長期溫度變化的因素可能不完全相同。

冬期縮短

暖化是不是使冬天真正寒冷的時間縮短了呢?以固定的四季來分,臺灣的冬季是12月至2月,但是在這3個月之中,溫度還是有高低的變化。如果以臺灣平均溫度低於攝氏18度的日子做為每年實際冬期的參考,過去百年的前30年的平均冬期大約是在12月下旬至2月中旬。到了最近30年,大約就要等到進入1月以後平均溫度才會明顯下降至攝氏18度以下,而且在2月上旬時,平均溫度就開始出現迅速回升的趨勢。

如此看來,冬季最寒冷的日子在季節前後各縮短了約10天,冬期的確比以前短了。如果再從最近10年平均(1997 ~ 2006年)的資料來看,低於攝氏18度的時段就只剩下1月下旬及2月上旬了。

各地雨日減少

除了氣溫之外,降雨現象是否改變也是觀察氣候變化的重點。氣象學家曾提醒,目前地球系統暖化的現象,可能會使水的循環受到影響,降雨型態及分布也會改變,不過雨量與氣溫二者之間的關係似乎並不單純。

一般而言,影響降雨的因素比較複雜,天氣預報對雨量掌握的困難度也比氣溫來得高。特別是對臺灣而言,氣候因同時受到海洋及大陸氣團的影響,颱風、鋒面、季風等系統都會帶來豐沛降雨的機會。不過這些系統每年活躍的程度差異甚大,其伴隨雲雨區的位置對台灣實際降水的影響,經常有「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情形。

另外,高聳的中央山脈地形也使雨水在臺灣各地分布不同,增加了臺灣雨量整體變化的複雜度。有時候,地形的抬升作用配合部分天氣系統,甚至帶來短時間的極端降水,也相當程度地影響總雨量的變化。

實際觀察臺灣年累積雨量的長期變化,的確與溫度的表現不同,各地年雨量時多時少似乎是常態,並沒有明顯持續增加或減少的趨勢。不過,氣候變化的觀察並不是只看長期平均量的趨勢,特別是像雨量這種具高度年際變化差異的氣象要素,若能配合多雨及少雨類別出現頻率的分析,應該可以得到更多的認識。

透過頻率分析,可以觀察到臺北在近30年較常出現雨量偏多的情形,以1977年至2006年的30年為例,多雨年與少雨年的比例是13︰4,但臺南地區近30年則是以雨量偏少的情形佔了多數。

雖然臺灣各地降雨總量沒有一致性的長期趨勢,但是降雨的日數卻是一致地減少。不論是以日雨量大於0.1毫米(大約是毛毛雨以上的程度)做為雨日的標準,或是用稍微大一點的雨量(如0.5毫米、1毫米或5毫米)做為標準,都同樣顯示下雨天數減少的趨勢。不過對於大一點的降水,像是至少達到30毫米以上的降雨日,就沒有長期減少的傾向了。

臺灣劇烈的天氣型態是否有增加的趨勢?這也是值得關心的事。不過如果問的是像龍捲風、冰雹等這種較少出現的天氣現象,因為其影響範圍通常較小,不易有完整的長期紀錄,所以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可支持任何結論。不過如果以發生豪雨事件的次數來分析,可以看到最近十多年來,豪雨事件發生次數傾向兩極化,不是明顯偏多,就是偏少,並有間隔1或2年交互出現的情形,這個特徵確和先前的年份不盡相同。

另外,臺灣在近50年來,大範圍的旱澇現象交替出現,並且周期有逐漸縮短的情形。顯示在這個最暖和的時期,降雨型態可能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但是這個結論還需要以更嚴謹的方法驗證。

日照減少

除了氣溫升高,下雨日數變少外,台灣近百年各地氣候比較明顯的變化,還包含了日照時數減少、平均相對濕度下降、起霧的發生日數減少等,這些現象也是很多地區氣候變化的共同特徵。因為溫度升高,空氣中的水氣比較不容易凝結,所以像起霧、晨間露水等現象會減少就不難理解了。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台灣氣溫的增暖是百年前就逐漸發生的,但是雨日、日照時數、濕度等氣象要素的明顯變化,卻是起始於最近三、四十年間。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都市快速發展使環境惡化的影響,並且懷疑與空氣污染有關,這都是有待再深入了解的議題。

關心氣候

透過上面分項的介紹,我們對臺灣的氣候進行了一個體檢,了解到過去百年臺灣的溫度是上升的,增加曲線與全球趨勢一致,甚至速率更快,尤其是最近30年,而且又以晚上增暖最為明顯,這些特徵與全球大部分地區一致。如果說地球發燒了,臺灣也有同樣的症狀,而且一般發燒後會出現的併發症也自然反應出來,像是冷的天氣減少、高溫天氣增多、空氣變乾燥、起霧日變少、晴天變多等。

可是地球為什麼會發燒呢?這是大自然正常的韻律,還是有人為的因素牽涉其中呢?這就需要拿這些健康檢查報告書請專家會診了。事實上專家早就根據一些報告,分別成立團隊進行各式的診斷討論,其中一個結論是:大氣中有一群會讓空氣加溫的成分增加了,而且這還可能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的。

臺灣和地球村子裡其他的成員一樣,現在都出現了發燒的症狀,發燒的原因須請專家們努力尋找,並且評估這個現象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思考,既然症狀已經存在了,如果有不好的影響,就得想辦法控制解決。讀者們,看了上面對臺灣近百年氣候變化的體檢報告,有那些是你最關心的呢?你是否願意為孕育我們的這塊土地的健康貢獻一份心力呢?

深度閱讀
  1. 洪致文(2007)臺灣氣象傳奇,玉山社出版社,臺北。
  2. 陳雲蘭(民96)當「暖冬氣候」遇上「寒流天氣」,清流月刊,3月號,65 - 68。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