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社交機器人有性別嗎?

108/04/01 瀏覽次數 2724

在高齡化的社會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參與照護工作,不管是陪伴或是協助移動,性別化創新有關聲音、觸覺與社交機器人的研究,都有助於設計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機器人。在高齡化的社會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參與照護工作,不管是陪伴或是協助移動,性別化創新有關聲音、觸覺與社交機器人的研究,都有助於設計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機器人。

 

日前讀到科技史學者Londa Schiebinger發表在《女科學家協會》(Association for Women in Science)的短文,討論社交機器人的性別,內容精彩非常有趣。Schiebinger於2009年設置「性別化創新」網站,倡議性別分析,並且進行科學、健康與醫療、工程、環境等領域案例的研究,計畫陸續得到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歐盟與美國國科會等單位的經費支持。

 

這個英文網站最近得到台灣科技部的經費支持,授權翻譯成中文。行政院性別平等處近年來積極倡議「科技性別化創新」的理念,臺灣科學教育館也正推出「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特展。

 

機器人的聲音、觸覺都與性別相關

 

Schiebinger的短文綜合討論「性別化創新」網站上有關「性別化社交機器人」、「觸覺科技」與「機器發聲」的案例研究,文中主要分析日本軟銀販售(鴻海精密製造)的Pepper。雖然Pepper的設計者宣稱它是中性的,自然音也選擇雌雄難辨的兒童代言,但是因為有細腰身,又好像穿裙子,常被當成女性,也影響「她」與使用者間的互動。這個案例指出,無論機器人的設計者或使用者,從外觀、顏色、聲音、名字、行為到個性,對產品都難免有各種性別化的預設。

 

男女聲音有別,關於「機器發聲」,性別化創新網站中也有精彩的案例研究。早期的輔助文轉音系統(如Votrax Type’ N’ Talk)「無法生成雌性語音音高」,後來美國的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DEC)在1984年開始銷售的文轉音系統平台DECtalk支援5種語音,有雌性成人兩種,雄性成人兩種,以及兒童一種 。

 

一般說來,低沉的聲音較有權威。Schiebinger文中指出,柴契爾夫人在步入政壇初期,就接受戲劇教師的指導,學習使用較低沉的聲音說話。Pepper用的雖然是自然音(由真人錄音),而不是機器發聲,但是也有中性、愉悅與說教式的3種語音模式。

 

Schiebinger討論社交機器人,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關於觸覺的研究。碰觸或被碰觸,男女有別(相較於男性,女性有較多肢體碰觸),而且男碰女、女碰男都有不同的社會規範。在實驗中,受試者碰觸虛擬機器人的臉或身體,輕重有別,碰觸機器人的私密部位(雖然機器人根本沒有性器官)也會有忌諱。

 

在高齡化的社會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參與照護工作,不管是陪伴或是協助移動,性別化創新有關聲音、觸覺與社交機器人的研究,都有助於設計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機器人。不過「性別化創新」最大的挑戰,不是設計出符合或是加強性別刻板印象的機器人,而是設計出能夠增進性別平等的機器人。

 
性別化創新——機器人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機器人到底應該如何設計,才能同時確保使用者的高接受度,又能推廣社會平等?「性別化創新」提供機器人學家(roboticist)6種可能的選擇。一是挑戰現存的性別刻板印象,例如美國太空總署的超級英雄救援機器人「女武神」(Valkyrie),就有胸部及女性的名字(Valkyrie是北歐神話中的女神)。雖然女武神有與鋼鐵人相近的視覺線索,反映強烈的陽剛特質,但在這類「超級英雄」中有一位女性代表也很有趣。

 

二是設計「客製化機器人」,讓使用者可以自己選擇特徵,例如Savioke公司的服務型機器人Relay的外觀與名字都能客製化。

 

三是設計「無性別」機器人,例如用於澳洲的養老院與一些特殊教育教室中的Matlda,雖然有女性化名字,但是一個無性別的機器人,日本軟銀的NAO與本田的ASIMO(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也沒有明顯的性別線索。

 

四是設計「具性別流動概念」的機器人,可惜目前還找不到這種可以「性別流動」的機器人案例。

 

五是遠離人類社交關係,避免人類的刻板印象。例如日本用於協助挪移病患或年長者的照護型機器人RIBA-II就是大型的泰迪熊,而不使用人類外觀,把機器移出人類的性別關係之外。

 

六是設計「專屬機器人」的認同,避免複製社會刻板印象。夫朗和婓協會與Phoenix設計公司製作的Care-O-Bot 4「既非人亦非機器」,它的設計團隊有不同專長,包括產品設計、機器人學、軟體工程、使用者經驗研究等,避開人類特徵(包括性別),也避免引發使用者對機器人能力不切實際的期望。

 

Made in Taiwan機器人多半是孩童

 

社交機器人的發展可以帶來新一波性別文化的變革,設計師可以挑戰性別常模,而使用者(特別是兒童)也可以重新思考性別常模。台灣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鏈,近年來也開始發展「陪伴機器人」。這些台灣設計與製造的機器人多半設定陪伴的對象是小朋友,例如華碩的Zenbo是「身高62公分,體重10公斤,會說會笑的兩歲小男孩」,而威剛的兩款家用機器人,較大型的萌啵啵與小型的萌咘咘以姊弟相稱,顏色有粉紅、淺藍、紅色等選擇,造型則與宏碁的Jibo類似,比較像是「既非人亦非機器」。

 
華碩的Zenbo是「身高62公分,體重10公斤,會說會笑的兩歲小男孩」(圖/Wikimedia)華碩的Zenbo是「身高62公分,體重10公斤,會說會笑的兩歲小男孩」(圖/Wikimedia)
 

未來台灣如果要發展可以陪伴長輩或協助移動病患的機器人,「性別化創新」提供許多精彩的案例可供參考。非常期待台灣的機器人設計師與製造商能設計出符合使用者需求,並且協助開創性別平等的新一代機器人!

 
 
資料來源
  • 《科學發展》2019年4月,556期,82~84頁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