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恐慌症中醫新療法

102/12/04 瀏覽次數 18420

恐慌症(Panic disorder)是屬於焦慮疾患的一種,其診斷標準,係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於2000年公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修定本(簡稱DSM-IV-TR)為準則。患者通常在毫無預警的狀況發作,突然產生極度焦慮的恐懼感,伴隨心悸、噁心、顫抖、胸悶、冒汗、腹部不適、頭重腳輕、自我感喪失、呼吸困難等症狀。發作時間通常持續數分鐘到半小時,而且約在十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的程度,接著恐慌感突然或逐漸消失。
 
恐慌症的盛行率約為1~4%,女性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2~3倍。恐慌症初次發作的時間,大多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僅有少數病患在兒童期會發病。而發作的頻率和輕重程度會因人而異,從一周發作一次到每天發作,亦或一生只發生作一次皆有可能。
 
造成恐慌症的因素尚未確知,經多篇文獻指出,可能與遺傳基因、腦部結構、生化因子及某些器質性疾病等有關。近期於國際科學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文章中探討21例從未使用藥物治療且第一次發作的恐慌症患者。患者在經過抗憂鬱劑治療後,其恐慌症狀有明顯的改善,而且他們的腦部左前額葉皮層有些許灰質體積增加的情形。灰質與人腦的思考及理智有關,所以灰質增加可能代表抗憂鬱劑在本病的療效。

王毓禛研究發現,恐慌症患者會同時有腦循環自主調控及自主神經系統失調問題,其患者的腦血流異常變化主要源自於腦循環調控失常,而非對全身性的反應所產生之變化。穆雷(Murray)等團隊研究發現某些神經傳導物質異常也會造成恐慌,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GABA等。謝宛霖等人研究發現,恐慌患者在第一區塊中對威脅性圖片具有偏誤性注意力,但顯示恐慌患者的偏誤性注意力會隨著時間、刺激的重複出現而減弱。再者,服用過多興奮劑,咖啡因、茶葉,或酒精戒斷症狀,也會產生恐慌症。
 
目前西醫對恐慌症的治療,可分成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兩種。藥物治療包含三環抗憂鬱劑(TCA)、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苯二氮平類藥物(BZD)、選擇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在吸收抑制劑(SNRI)、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等。其中以三環抗憂鬱劑(TCA)及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為優先選擇,在服用6個月後,會有相對較低的復發率。至於認知行為治療,則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其治療重點在於需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與可能誘發的不適行為,並可合併肌肉放鬆技巧與呼吸訓練。

大衛(David)等研究團隊指出,心理治療配合藥物治療的共同治療效果,大於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單獨使用的療效。義大醫院王隆碩醫師研究團隊於2013年7月研究表示,根據黃帝內經「恐則氣下」之原則,恐慌症係因氣陷無法上升,導致心氣不足所致,為上虛下盛、陰陽失調之象。故其治法應以健運脾腎陽氣,益氣升陽,使上下陰陽恢復平衡,則能取得良好療效。該團隊採取陰陽五行辨證法,調節臟腑之間氣的運行,著力於精神疾患的治療,發現只要使陰陽兩極恢復平衡,就能明顯改善精神症狀。
 
另外,中國郭乃琴等利用調節督脈及臟腑之氣,採用針刺電針的方法治療焦慮症,臨床上亦有療效。褚慶偉等採用穴位按摩治療學生考試恐慌症,發現對緩解和治療考試恐慌的基本症狀效果良好。張洪等人應用臨床ML8806型音樂電針儀治療恐慌症,利用平穩、柔和的醫用音樂波刺激調整督脈,疏通經絡氣血,解除患者的恐慌症狀。此法基本上沒有副作用,無需扎針,還可以消除電針及傳統針灸帶給患者的痛苦與恐懼感,又可防止交叉感染。(本文由國科會補助「健康醫藥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1月)

責任編輯:
黃耿祥|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