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面對新興疾病 事先備好武器

108/09/29 瀏覽次數 5590
流行性感冒年復一年地襲來,每年在全球造成數十萬人死亡,新聞上也時不時出現「茲卡病毒攻陷中南美洲」、「伊波拉肆虐剛果,已逾千死」、「腸病毒疫情升溫,國內新增3例重症」等疫情報導。面對這些以前沒有遇過的新興病毒,人們體內尚未有抗體,也沒有疫苗和藥物提供額外保護,處於較脆弱的狀態,也因此新興病毒的傳播速度更快、症狀更嚴重,容易造成大規模的疫情。
 
而現在,世界各地的往來交通頻繁,讓病毒的傳播更是不分國界,對全體人類的健康與社會經濟都是一大威脅。為此,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匯聚了一群科學家,致力於破解新興病毒的真面目,研發預防、控制與治療的策略,全面對戰新興病毒。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施信如主任拿著流感病毒模型。(圖/劉馨香攝)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施信如主任拿著流感病毒模型。(圖/劉馨香攝)
 
是誰在作怪?首要任務:辨識敵人
 
當疫情發生時,如果搞不清楚敵人是誰,就無法擬定後續的作戰對策。因此,研究中心的首要任務便是迅速地檢驗病毒。
 
回想起1998年臺灣爆發的腸病毒大流行,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當時長庚兒童醫院在短時間內死了七、八個小朋友,而且死法都一樣!原先小朋友發生常見的手足口病和咽峽炎,後來卻四肢無力、嘔吐、抽搐,送到醫院不到72小時就肺水腫死亡。時任長庚兒童醫院院長的林奏延打電話跟他討論:「到底發生什麼事?」
 
實驗室趕緊將醫師送來的病患檢體進行病毒培養,抽取其遺傳物質再以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擴增病毒基因,最後透過基因定序抓出幕後兇手——腸病毒71型!
 
 
辨識之後,控制疫情
 
知道是腸病毒後,就能根據腸病毒的特性來控制疫情。腸病毒傳會透過飛沫和糞口傳染,因此幼稚園需要消毒小朋友時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又根據對腸病毒結構的了解,知道平常用來殺菌的酒精沒有用,須改成含氯漂白水才能殺死腸病毒。
 
而保持衛生、勤洗手對個人來說是最基本又有效的預防方法,然而洗手並不是隨便洗都可以。施信如笑著說,「我們實驗室倒是有研究過。」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洗手,才能有效降低病毒量,這背後是有科學根據的。
 
臨床溝通與資訊交流
 
說回病毒檢驗,施信如也特別強調與醫師充分討論的重要性。由於每種病毒該使用的檢驗試劑皆不同,因此得先和醫師討論病人的臨床症狀,預先猜測可能的病毒種類,才能準備好相對應的試劑。而有時醫師送來的檢體怎麼測都測不到病毒,是因為病人已經快要好了嗎?還是採檢的位置不對?這時候就需要透過雙方討論來找出問題並加以調整。
 
以溶斑分析(plaque assay)測量病毒含量(virus titer)。(圖/劉馨香攝)以溶斑分析(plaque assay)測量病毒含量(virus titer)。(圖/劉馨香攝)
 
當然,病毒的傳播無國界,我們面對的不只是爆發於臺灣的疫情,還有來自國外的疫情威脅,因此國際之間的疫情資訊分享與互助也非常重要。事先了解病毒的相關資訊,包括如何採檢?要偵測哪個基因比較準?甚至拿到合作夥伴提供的檢驗試劑,讓我們能搶在疫情傳來臺灣之前,做好萬全準備。
 
打造防護罩:疫苗與抗病毒藥物的研發
 
除了盡量避免接觸到環境中的病毒,更好的預防方式還是施打疫苗,讓我們的免疫系統預先練習、產生抗體,真的遇到病毒時便更有能力抵抗。而倘若不幸感染病毒,若有抗病毒藥物能用於治療,更是確保安全的一道防線。因此,開發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是中心的研究重點。
 
施信如主任與手繪的病毒生活史插畫。(圖/劉馨香攝)施信如主任與手繪的病毒生活史插畫。(圖/劉馨香攝)
 
施信如表示,目前臺灣自行研發的腸病毒疫苗已經快要成功了,原理為將去活化的病毒打入人體,沒有致病性但是能誘發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而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近期開發的是新型疫苗——類病毒顆粒,上個月才剛將相關研究成果技轉給新加坡的疫苗公司,進行後續開發與研究。所謂類病毒顆粒指的是利用基因工程產生病毒蛋白質外殼,但是不具有病毒的遺傳物質,讓此類疫苗在使用上更安全無虞。
 
而抗病毒藥物的開發,特別仰賴對病毒的基礎研究,從病毒的遺傳資訊、病毒如何侵入細胞、如何複製自己到如何與細胞互動的詳細機制,皆需研究清楚,簡直就是對病毒進行徹底的身家調查,這樣才能從中找尋攻擊標的。施信如舉例,研究發現腸病毒中有一個行使切割功能的蛋白酶,對於病毒的複製非常重要,因此研究團隊將化合物藥庫中數十萬個化合物進行大量篩選,篩選是否有化合物能抑制此蛋白酶,找到幾個有潛力的化合物後,再研究這幾種化合物是否能抑制整顆病毒,接著再進階到動物實驗、人體試驗。
 
如何對抗來勢洶洶的病毒大軍?(圖/fatcat11繪)如何對抗來勢洶洶的病毒大軍?(圖/fatcat11繪)
 
研究中心的目標
 
談起十年前研究中心的設立,「沒有疫情時沒事,然而一旦有事才要建立中心的話,就來不及了!」施信如很感謝長庚大學對新興病毒議題的重視。
 
研究中心致力快速辨識病毒、開發疫苗與抗病毒藥物,中間橫跨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也和不同單位相互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對戰新興病毒。同時研究中心也帶有培育人才的使命,栽培更多高手來打擊變化多端的敵人,期望在病毒防疫、守護人類健康方面做出貢獻。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