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越辛苦越值得–認知與評價

104/10/01 瀏覽次數 1650
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越辛苦得到的,就會覺得越值得。比方說,有一本書早已絕版多時,但是這本書是您一直想要得到的書。過了很多年,突然您的小孩走到您的面前,然後秀出這本您一直尋覓多時的絕版書,此時您的情緒與眼淚如同滔滔江水,澎湃而喜悅不已時,您的小孩此時的心理,很可能會因為您的感動,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相當多,比方說自己的小孩大學畢業的那一天,當父母的心情;小倆口買房貸款,過了很多年終於把房貸還清的時候;照顧多年沉睡在床的植物親人,有一天突然醒來的時候;苦練多年的鋼琴,在音樂會完美呈現得到掌聲的時候等等,說明了真實的世界,掌握工作、生活、感情的外顯行為,其實都來自於人類內隱的認知。2015年德渥等學者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和判斷時,發現情感認知與行為及判斷的直接因果關係只有22%是顯著的,卻有87%說明了情感是行為和價值判斷的近端原因。

暸解當事人認知本質的判斷分析方法,早在1781年即由哲學家康德從分析角度論述:「判斷是先驗的,一種認識的行為,主要在判定觀念與觀念間的相合或不相合」。心理學界列支敦士登和斯洛維克兩位學者在1971年研究錨定與調整(anchoring and adjustment)時也提到:「判斷是人類心智本質存在的基本認知活動」。1996年,心理學界的重量級學者安德生與哈默德主張,人是調適性的有機體,會因環境及議題的各自解讀而運用適切的認知方式。

2015年開始,判斷分析工具已有非心理領域的學者,從權益理論下的權益公平認知觀點、實驗經濟學下的認知與神經科學等領域及觀點,進行人類認知與評價的進一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打開當事人內心隱藏的認知黑箱在想些甚麼的科技將會逐漸成熟,我們或可透過這樣的工具整合資通訊科技,進行理性的共識會議,以期化解爭議與達到雙方可接受的共識。(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學習在雲端―揭開科學與科技的神秘面紗」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盧妍竹
審校:張惠博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