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漫天星空的觀察者–鹿林天文臺

96/04/09 瀏覽次數 12912
從中央大學天文所葉永烜教授口中的「一個小鐵皮屋」開始,到成為東南亞地區條件最佳的天文臺,鹿林天文臺在臺灣的天文觀測研究上已有傑出的成績。2005年鹿林天文臺參與美國航太總署(NASA)「深撞號」(Deep Impact)觀測計畫,相關地面觀察團隊的論文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上。

葉教授表示,由於到國外租用天文臺成本昂貴而且耗時,於是國內開始進行天文臺的選址評估。為了尋找最佳的觀測場地,研究團隊經歷多年的長期視相、氣候、大氣穩定度等條件觀察研究,找到海拔2,862公尺,臨近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前山山頂,決定在那裡設立一個天文臺,並於民國88年興建完工啟用。

鹿林天文臺完工之後,為了不同的科學觀測任務,陸續設置76公分、50公分、1米等不同口徑的望遠鏡。其中購自德國的1米口徑望遠鏡在「臺灣超新星巡天計畫」中有卓越表現,已觀察到十多個超新星爆炸的現象。

葉永烜教授進一步解釋說,觀察超新星可用來測量遠處星系的距離,證明宇宙的膨脹速率仍在增加,並推論出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存在,因此更多的超新星觀測研究對於宇宙學有重要的指標性意義。他指出,利用臺灣低緯度的地理優勢,選擇偏南天的星系,能夠發現更多新的超新星。

葉教授表示,世界上的天文臺幾乎都集中在西半球,相較之下,東亞地區天文臺密度極低。因為地球自轉的關係,觀察天體的連續變化或短暫出現的天文現象,就要靠位於東半球低緯度的鹿林天文臺「接力」進行觀測,因此鹿林天文臺的資料有其重要性。葉教授說,國外天文臺很多,設備也很好,但他們仍需要鹿林天文臺的協助,這是我們占優勢的地方。

美國NASA「深撞號」在2005年撞向彗星「譚普一號」時,需要全球天文臺接力觀測,「當時預估撞擊後最重要的觀測時機,剛好是臺灣可以清楚觀測的時刻,於是我們得以參加。」葉教授表示,這就是利用鹿林天文臺優勢位置參與國際重要計畫的契機。

「發展天文學研究,就像爬山一樣,要一步一步往上爬。」葉永烜教授表示,接下來他們希望與夏威夷大學合作,共同進行「泛星計畫」(Panoramic Survey Telescope and Rapid Response System, Pan-STARRS),這個計畫的主要任務是偵查可能對地球構成碰撞威脅的近地物體。中央大學研究團隊運用鹿林天文臺的經驗,籌劃增設2米口徑望遠鏡,藉此與國際接軌,把國內天文學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延伸閱讀
  1. 鹿林天文臺:http://www.lulin.ncu.edu.tw/,3/2/2007。
  2. 胡瑞華、葉永烜(民 94)在疏散星團中尋找系外行星與變星,臺北天文館學報,3期,48-56。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