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姆斯博士(Dr. Bruce N. Ames, 1928-)以他發明的「艾姆斯氏偵測法」(Ames test)聞名於世。這個偵測法可以快速而簡易地鑑定一個化學物質是否會致癌或造成基因突變,對預防癌症及飲食安全提供了保障,目前全世界有數千個實驗室每天都在使用艾姆斯氏偵測法。他是研究基因突變與遺傳毒理學的權威,已發表了超過500篇的學術論文,對於人類防治癌症與退化性疾病有重大的貢獻。
艾姆斯在米契爾(Herschel K. Mitchell, 1913-2000)教授的指導下進行博士論文研究,他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一株突變的紅麵包黴,探討其組胺酸的生化合成路徑,這是當時最當紅的研究題目。他在短短的3年內得到許多重要成果,把組胺酸的生化合成過程一一釐清,完成博士學位(1953年)時年僅24歲。
獲得博士學位後,艾姆斯首先到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的荷瑞克博士(Dr. Bernard Horecker)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1954年起,他轉任美國國家衛生院生化學家,開始獨立研究鼠傷寒沙門氏桿菌組胺酸合成時的基因調控問題。他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哈特曼(Phil Hartman)共同合作,逐步釐清了合成組胺酸的基因調控機制。
在這期間,他還與一位在他實驗室短期研究的哈佛醫學院學生,羅伯‧馬丁(Robert G. Martin, 1935-)發表了一篇對科學界極有影響力的論文,他們發明了利用蔗糖梯度離心法,依分子量的大小來分離蛋白質。這個方法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近代生物科技的研究上,都是極為有用的利器。而這篇論文也成為生物化學研究上最常被引用的論文之一。
艾姆斯也認為,既然許多致突變劑會導致基因突變,也非常可能會誘發癌症,因為許多癌症的成因來自基因的突變。他做了許多研究,於1973年在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彙刊(PNAS)上發表了一篇主標題是〈致癌物就是致突變物〉(Carcinogens are mutagens)的經典之作,詳細敘述了他加入S9後偵測致癌物的方法。他測試了174種致癌物,發現其中80~90%的物質也會誘發基因的突變。他的偵測法與研究發現震撼了整個科學界。
1994年,他又與一位華裔博士後研究員Pauline Gee合作發展出第2代的偵測法(Ames II test)。他們發展出6株更敏感的突變菌株,同時混合在液體培養液中進行測試,可以在一次的測試中精確地辨識某種化學物會導致哪一種DNA的突變(例如是單一核苷酸的改變或是移碼突變)。這個新測試法使我們對遺傳毒理學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