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端午節談昆蟲(六):來無影去有「蹤」的怪客小黑蚊

104/11/16 瀏覽次數 7823
喜歡到山區踏青的朋友們應該對於數量不少、形影飄忽的「蚊子怪客」深有所感!因為,這些怪客體型細小卻胃口極佳,總在大家駐足觀賞美景時親吻雙腿,短暫接觸後,留下紅腫大包做為禮物!

其實,這些「蚊子怪客」不是蚊子,而是雙翅目蠓科鋏蠓屬的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大家較熟悉的稱呼是「小黑蚊」,也稱作「小金剛」。鋏蠓屬在台灣共有24種,幸好,只有台灣鋏蠓及三地鋏蠓兩種嗜吸血液。台灣鋏蠓(小黑蚊)是危害最嚴重的微小吸血昆蟲,所以,現在已經是「頂港有名聲,下港有臭名」了!又因為體長只有1.4公釐左右,雌蚊叮咬人時不易被察覺,待感覺痛癢時,小黑蚊早已飽食血餐飛離現場,只留下奇癢無比的紅腫及過敏反應,嚴重時則需要就醫診治。另外,2005年有報告指出約41%的人對小黑蚊的叮咬不會有過敏反應,這可能提供小黑蚊雌蚊更多的血餐,而使小黑蚊族群更加擴大。

小黑蚊屬於騷擾性昆蟲,因為,目前國內外文獻均未證實任何疾病會經由小黑蚊傳播,只曾經在雌蚊驗出日本腦炎及B型肝炎病毒,推測可能是吸食患者的血液所致,並無傳染疾病的案例,大家可以較為放心。

小黑蚊的地理分布與吸血活動

目前,小黑蚊只出現在台灣與中國大陸,作者曾在1991年參與調查台灣本島小黑蚊的分布,當時在11個縣市28個鄉鎮捕獲小黑蚊,都是海拔200公尺以下的地區,只有桃園、苗栗、高雄、屏東及台東等地區未發現小黑蚊的蹤跡。但2006年再度調查時,出現小黑蚊地區已經增加到在14個縣市125個鄉鎮,只剩屏東與台東2處「淨土」,而且,分布的海拔高度已經達到900公尺。2012年時,台東及屏東也發現小黑蚊的蹤跡,至此,台灣各縣市均納入小黑蚊的「管區」。探究其原因,應該與發展休閒觀光產業以及車輛攜帶傳播有關。近來,休閒觀光已逐漸形成風氣,假日時,各觀光勝地吸引人潮旅遊而提供小黑蚊大量血源,另外,遊客上下車或打開窗戶時,小黑蚊就進入車內,使得小黑蚊藉由車輛的攜帶到處傳播擴散。

小黑蚊是日行性昆蟲,且雌蚊嗜吸人血。經作者調查,小黑蚊自早上7點多開始有吸血活動,隨著日出時間的增長,吸血活動也增加,因不同季節的溫度變化,其吸血高峰有所不同,整體而言,以中午至下午3點為吸血高峰,直到日落天黑,小黑蚊才停止吸血活動。

小黑蚊的生活史及孳生處

小黑蚊成蟲的棲息地在矮灌木叢、雜草及竹林等,懷卵的雌蚊會在棲息地附近,選擇有藻類滋生且光亮的場所產卵。小黑蚊的幼蟲為陸生,和生長在水中的蚊子幼蟲大不同,幼蟲的食物為藍綠藻或綠藻,幼蟲孳生的地方為一般為濕潤有長青苔,且有遮蔭的地方,如竹林、菜園、檳榔園、茶園、花圃、盆栽、住宅旁的青苔處及溪流旁。

目前以藍綠藻在25℃時飼育小黑蚊時,其生活史約12-15天,其中,卵期2-3天,幼蟲期7-9天,蛹期3-5天,成蟲壽命約22天,卵孵化後會留下拖鞋狀的卵殼。

小黑蚊的密度等級及防治

在小黑蚊危害程度的分級上,國內從事小黑蚊研究的學者專家已達成共識,是以人的一隻裸露小腿誘集小黑蚊20分鐘所調查的蟲數為依據,分為無危害(0隻/20分鐘)、輕度危害(1-5隻/20分鐘)、中度危害(6-20隻/20分鐘)、中重度危害(21-50隻/20分鐘)、嚴重危害(51-100隻/20分鐘)及極嚴重危害(>100隻/20分鐘),共6個等級。小黑蚊在田間的族群密度受氣候因子的影響很大,如果氣候持續乾旱,那麼小黑蚊的密度通常處於低密度甚至為零。至於梅雨季過後,因為水分提供了青苔的生長,使得小黑蚊幼蟲的孳生源暴增,小黑蚊的蟲數因而急遽增加。

防治小黑蚊不只從成蟲著手,幼蟲的防治更加重要。在成蟲方面,首先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提供血源,建議可穿著薄長袖長褲或噴塗防蚊液,若長時間待於戶外,則可塗抹含有DEET成分的防蚊液。若是住宅、辦公室或教室的一樓,為了防止小黑蚊飛入室內叮咬,可裝設大於55網目的紗網,以便達到有效隔絕的效果。至於幼蟲方面,則以環境管理為重,若能減少青苔的孳生,就能減少幼蟲的食物源,建議可在長青苔處種植韓國草、蔓花生或耐陰植物,亦可舖木屑、碎石、翻土或保持排水良好與環境乾燥。至於在化學防治上,是從幼蟲到成蟲兩方面進行防治,幼蟲防治以殘效性噴灑為主,使用高壓噴霧機或動力噴霧機將藥劑(陶斯松、撲滅松等有機磷劑或百利普芬等昆蟲生長調節劑)水霧噴灑於幼蟲孳生源青苔上。至於成蟲則使用熱霧機或超低容量噴霧機(ULV)讓微小藥霧飄散於空中,讓成蟲接觸到除蟲菊類殺蟲藥劑藥劑(百滅寧、賽酚寧、賽滅寧等)殺死小黑蚊,以「鋪天」除成蟲,「蓋地」除幼蟲的方式,達到防治的目的。

小黑蚊原本棲息於山腳下的村莊,但現今台灣過度開發,使得鄉村與城市幾無區隔,而且國人越來越重視休閒娛樂,交通也更加便利,經由人為傳播後,讓小黑蚊在近十幾年更為猖獗,終致全台淪陷。為了防止小黑蚊繼續擴散蔓延,在防治小黑蚊的工作上,需要全民投入,與政府共同努力,將個人防護、環境管理及化學防治等各種方法長期運用與執行,才能發揮具體的防治效果。(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百變昆蟲族」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楊正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審校:吳尹文|國立金門大學食品科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