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說溜嘴是怎麼回事?
96/10/17
瀏覽次數
17563
陳振宇
|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暨認知科學研究所
說話是一種概念轉化及語詞生產的過程,就像工廠生產一部汽車、一臺電腦一樣,都涉及好幾個不同階層的部門及好多道複雜的程序。我們說話的時候通常只意識到所要表達的概念與想法的最上層活動,而無法察覺到概念層以下的生產活動。認知科學家透過分析人們說溜嘴時的口誤及精確設計的說話實驗,逐漸能夠掌握說話的生產機制。這個機制大致包含概念準備部門、句框選取與建造部門、語詞選取與安裝部門、語音提取與組裝部門、發聲動作程式選取部門、以及最後的發聲執行部門。
這條生產線上的各部門分工精細,相互密集溝通,而且處理快速。平常人1分鐘平均可以說到150個詞,這相當於一個詞從概念形成到最後產出只花費400毫秒(1毫秒 = 千分之一秒)的時間。說得快甚至可以達到1個詞只花費200毫秒(五分之一秒)的時間。這樣的生產速度相當驚人。
而更驚人的是,錯誤相當少。根據估計,一般人說溜嘴的機率是千分之一,也就是平均每說1,000個詞,才會犯1次錯。由此可見,上帝安裝在人的大腦中的說話工廠是多麼地精密與有效率。如果能夠完全了解、掌握這個工廠的運作機制,就有可能讓機器人像人一般地講話。
雖然人的說話工廠不常犯錯,但畢竟還是有的,這種錯誤稱為口誤或說溜嘴。有趣的是,口誤的型態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規則可循的。因為有規則可循,所以科學家可以分析這些口誤,從而反推說話工廠的可能運作機制。不過,這種比較接近物理式的分析與推論研究出現的相當晚,在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才開始。
而在大約同一時期,佛洛依德也曾對口誤有極大的興趣,並且以其心理分析的理論來解釋,他認為人們的口誤實際上反映了潛意識裡被壓抑的想法。他利用分析病人的口誤來幫助病人洞察自己內心受到壓抑的病源,從而解決其心理上的困擾。不過,他的解釋往往比較牽強。一個口誤的成因其實是可以用物理式的分析來解釋的。下面舉一些作者觀察到的有趣例子。
有一位在美國求學的留學生應邀到他的接待家庭用晚餐,主人很和善,也很熱情,賓主相談甚歡。離去時,留學生對主人客套地說了一句禮貌性的話,他說:「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over. The dinner was terrible…eh…I mean…terrific」。現場大家先是一愣,繼而哄堂大笑。賓主展現了幽默,化解了這場尷尬。這個口誤若依佛洛依德的解釋,顯然那頓晚餐很難吃,可是這位留學生礙於禮貌不便如此表示,卻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說溜了嘴,把刻意壓抑的想法吐露了出來。
可是,這個口誤也可以有比較物理式、機械式的解釋。terrible和terrific這兩個詞長得很像,前兩個音節完全相同,只是重音位置不同。因為terrible這個詞比較常用,而且重音位置符合英語裡常見的重音位置。這位留學生以ter為重音音節去語詞辭典中提取所要的詞,結果提取到的是TERrible,而非terRIfic。這就好比工廠的工人到倉庫裡機械式地拿取較習慣性的零件,結果拿錯了,拿到一個長得很像、但是不對的零件。
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幾年前在廣播中聽到的。當時主持人和來賓在討論臺北捷運的安全問題,來賓說:「我覺得最好的做法是請總統也來坐,並且不只坐一次,因為坐一次機率太低了,多坐幾次,讓大家認為捷運是沒有安全的,你看…是安全的,沒有問題了。」佛洛依德式的解釋會認為這位來賓內心裡覺得捷運是不安全的。物理式、機械式的解釋則認為,這位來賓應該是想說「安全的」,又想說「沒有問題的」,結果把兩個混在一起說了出來,就變成「沒有安全的」。
先前在臺北的一次集會中,某位人士試圖在雨中激勵群眾的士氣,而說出了這樣的話:「風雨擊不潰臺灣國民眾的信心。」結果遭到現場民眾的強烈抗議。這個口誤也可以這樣解釋:那位人士想說「臺灣國民」,又想說「臺灣民眾」,結果兩者混合成為「臺灣國民眾」,而這句話正好可以解讀為「臺灣國 民眾」,因此被現場民眾指為失言而必須一再道歉。只是究竟怎麼說溜嘴的,我相信連那位人士自己也搞不清楚。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10月,418期,68 ~ 70頁
認知(11)
佛洛伊德(4)
心理(13)
潛意識(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6/30
「防曬神隊友」變「皮膚殺手」?揭開奈米氧化鋅的雙面謎團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31
不只富饒漁場,更是豐裕生態系!從魚胃和魚肉出發,認識「淺灘」海域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7/31
一棟會自己發電的建築:智慧微電網,為臺灣電力系統帶來新解方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