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到來,一想到酷暑,伴隨而來的就是讓老百姓頭疼的冷氣電費帳單了。許多人一定有發覺,近年來冬季愈發寒冷、夏季有時更飆破38度高溫,此種極端氣候便是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影響。台灣是海島國,面積十分有限,但台灣卻是個人平均排碳量大於日本與中國的排碳大國,何以言之?台灣目前電能的產生大多仰賴火力發電,而火力發電使用最大宗的燃料便是煤炭,因故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惡名昭彰的溫室氣體之一,雖然溫室氣體能將熱量留在大氣層,為地球保溫,但過量的溫室氣體加劇了溫室效應,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凶,造成地球處於溫度不斷升高,為了抵抗炎熱,打開空調又產生更多二氧化碳的惡性循環。
二氧化碳排放量遽增
綜觀台灣的能源結構,火力發電的比例就佔了近80%,其次為核能(13.5%)、再生能源(5.1%),剩餘的1.5%則為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有成本最便宜的優勢,但燒煤產生一度的電力,就會增加一公斤的二氧化碳量,造成的汙染對環境固為一大威脅。目前台灣包含離島一共有約二十座火力發電廠,包括燃煤、燃油及燃氣共三種。其中占了五成的燃煤成本最低,排碳量最高;排碳量最低的為燃石油,成本最高,分析台灣104年度火力發電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占比,一年8533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燃煤占62%、燃氣占28.7%、燃油占9.3%,數量之大,可見能源生產對環境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甚鉅。
根據環保署發佈的2016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台灣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從西元1990年的1.3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二氧化碳當量指的是測量碳足跡的單位,將其他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碳以同一單位表示),上升至2014的2.8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整整增加了1.46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率約為每年3.05%,其中二氧化碳為台灣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中最大宗,占了94.72%,排放量的平均成長率為每年3.27%,一年增長的排放量相當於更相當於兩萬多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碳吸附量,可見數目之大。
能源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佔93.49%
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主要來自能源部門、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農業部門與廢棄物等五大部門,能源部門舉凡燃料的使用、能量在生產、運輸、儲存與傳送的過程都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所涵括的範圍十分廣泛,包含化工、電子業、礦業等工業製程所使用的非能源產品。農業的部分則包含種植農作物的排放和養殖畜禽類排泄物處理。廢棄物部門指的是掩埋固體廢棄物、廢水處理及焚燒廢棄物等活動造成的排放。數據顯示,在2014年能源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佔的百分比為最高:93.49%,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為6.46%、農業部門與廢棄物部門則分別占了0.02%與0.03%。
貿易抵制的風險
能源產業與二氧化碳的排放息息相關,發電、熱能製造業到煉製石油或其他固體燃料的製造等,這些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產業為排碳量的大宗,雖然台灣在2000年間已停產煤炭,天然氣的產量也所佔不高,燃燒化石燃料等生產行為所造成的排碳量仍在全球排名21,聯合國氣候大會中近200個國家,台灣的人口僅是全球的0.34%,每年的碳排放量卻佔了全世界0.77%,每人平均排放量為10公噸/每年。對此,就有學者提出擔憂,認為在台灣為出口導向型的國家前提之下,若未來國際間訂定碳稅,但台灣仍是高碳排國家的話,將承擔遭國際貿易抵制的極大風險,二氧化碳氣體排放所產生的外部成本不但影響著生態氣候,更有可能成為扼殺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探究台灣的能源排碳量問題,數據顯示台電為排放量大戶,佔了全台37%的比例,其次是台塑的13%,與中鋼8%。台電公司統計不同的發電方式每度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量,目前火力發電的發電量為最高,排放量也遠高於核能、風力發電與其他能源,為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源,在全球暖化伴隨而來的氣候變遷衝擊之下,國際間意識到發展乾淨能源的重要性,就目前對火力發電的依賴程度,伴隨著國內的反核聲浪,政府需要努力朝能源轉型、提高能源效率的方向邁進,調配投資大型燃煤電廠的比例拿捏顯得關鍵,階段性、漸進式的調整能源結構,來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為現今社會需面臨的課題。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