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你喜歡做日光浴嗎–台灣戶外遮蔽設計的必要性

105/09/12 瀏覽次數 1807
在寒冷的國家常可看到民眾喜歡坐在空曠草地上,或選擇戶外的咖啡座,享受太陽的照射。然而,在熱濕氣候區的台灣­,常可看到人們在炎熱日間進行戶外活動時,尋求遮蔽的特殊且有趣現象。在戶外空曠處行走時,人們常會使用陽傘來遮擋日射;而在騎乘摩托車時,若前方顯示紅燈,人們常會刻意將摩托車暫時停靠前方具有陰影的行道樹下;在公園或開放空間中,人們不願在空曠的草地上停留,而傾向在樹蔭下休息。

這些積極尋求遮蔽的方式,就是台灣民眾適應在地炎熱氣候的行為。成大建築系「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透過長期的熱環境量測、問卷調查、使用行為觀察中發現,在影響人體熱舒適的四個氣候因子(溫度、濕度、熱輻射、風速)中,熱輻射為影響台灣民眾整體感受最為強烈的一項。特別是在高溫的條件下,熱輻射更是加劇了人們不舒適的感受。

影響戶外空間的熱輻射量有兩個關鍵的因子,其一是短波輻射,這主要是來自太陽輻射。在同樣的天候下,這個數值在空曠處最高,而當人們處於在樹蔭、涼亭、陽傘下,因為有物體阻擋了日射,因此人體吸收到短波輻射量可大輻降低。

另外一個因子則是長波輻射,當物體表面的溫度愈高時,其放射出的長波輻射量愈高。舉例來說,夏季午後的柏油路表面溫度會高達50°C以上,會釋放出大量的長波輻射,若是表面溫度約為35°C的空曠區草地,長波輻射量會較低;如果草地又受到上方大喬木的遮蔽,則其表面溫度會再更低至25°C左右,鋪面釋放出的長波輻射量會更低。

因此,當人們處於樹蔭下時,一方面密集的樹葉阻擋了大部分來自天空的短波輻射量,再則,樹蔭下的草地或土壤的表面溫度較低,也降低了長波輻射量,因此人體接收到的熱輻射量較低,人們的熱舒適性就提升。在台灣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公園遮蔽性越好,民眾越愛前往,空間的使用率及滿意度就愈高。

面對氣候變遷及都市高溫化的劇烈衝擊,人們在戶外可能受到熱壓力的危害將會愈來愈嚴重。若要改善這個現象,未來在公園、廣場、開放空間、步道、候車亭中,只要是人們可能會停留、通過的區域,均要充分考量遮蔽的設計。例如,優先選擇種植大型喬木,如台灣常見的榕樹、茄冬、樟樹、台灣欒樹、水黃皮等,或是採用具有阻擋日射並確保通風的人工遮蔽物,同時,在步道及座椅配置上應考量太陽遮蔽的角度,以提昇人體的舒適性。應避免一大片沒種喬木、沒有遮蔽物的草地或廣場,因為在台灣實在沒有人會大熱天在戶外做日光浴。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小王子眼中21世紀的地球」執行團隊撰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