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捷克頒布全球首例光害防制法

108/06/01 瀏覽次數 3999
2002年6月1日捷克頒布全球首例光害防制法,成為第一個向光汙染說不的國家。2002年6月1日捷克頒布全球首例光害防制法,成為第一個向光汙染說不的國家。
 
走在夜晚的街道上,隨處可見的街燈、霓虹招牌、雷射光束,色彩繽紛,讓夜晚比白天更顯亮麗。但是,太強的人造光線不僅掩蓋了璀璨的星空,更可能危害我們的健康。

2002年6月1日,捷克頒布並施行了全球首部管制「光害」的法律,成為第一個向光汙染說不的國家。

全球第一部光害防制法:《保護黑夜環境法》

21世紀初期,許多天文學家發現理應可以清楚觀測天體的工具,卻還是看不清夜空,研究後發現是因為有大量的人造光線照向天際,但被大氣中的粒子反射回地表所致。

為此捷克的天文學家向國會提議修法改善光害問題,意外獲得國會議員及居民的大力支持,《保護黑夜環境法》因而誕生。 捷克頒布的法律中,明確將「光汙染」定義為「各種散佈在專門區外的人造照明,尤其是地平線以上的光線」,為此,當地政府將街燈換成不會向水平方向散發光線的燈具,大幅減少了地平線以上的光害。
 
世界第一張全球夜間人造光地圖(圖/Mon. Not. R. Astron. Soc. 328, 690 (2001) )世界第一張全球夜間人造光地圖(圖/Mon. Not. R. Astron. Soc. 328, 690 (2001) )
 
光害並非只是單一國家的問題,從2001年「光害科學與科技組織(The Light Pollu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發布了全球夜間人造光地圖後,大家才發現光害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因此各國紛紛仿效捷克,訂定法律以減少人造光帶來的危害。
 
世界各國陸續跟進
 
例如美國新墨西哥州頒布《夜空保護法》,規定室外照明燈具必須加裝減少光害的裝置;香港環境局也於2016年推出《戶外燈光約章》,邀請戶外照明設備的擁有者,一同於深夜11點後熄燈。
 
臺灣以臺北市為首,在2017年提出《臺北市光害管制自治條例》,規定晚間10點到隔日8點間,廣告物光源不得閃爍,同時也對輝度和照度過高的人造光源祭出罰鍰。另為避免道路旁的看板影響駕駛人的視線,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兩側的大型廣告看板設置前,也需經過主管單位核可。此外由於台灣各地光害程度顯著不同,中央政府難以訂立單一標準進行管理,故環保署提供了《光害管理自治指引(草案)》給各縣市參考,因地制宜。
 
NASA繪製全球光害地圖(2012年版)局部。(圖/https://blue-marble.de/nightlights/2012)NASA繪製全球光害地圖(2012年版)局部。(圖/https://blue-marble.de/nightlights/2012)
 
不只影響天文觀測,光害與人體健康、生態環境都有關係
 
光害管制法律的實行,不僅幫助天文學家找回美麗的星空,同時也減少了光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根據研究,若人們在深夜或凌晨時暴露在強光下,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會被抑制,因而擾亂了睡眠,進而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更有多項研究指出,褪黑激素分泌紊亂會造成作息失調,提升年輕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機率,足見光害已成為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因子之一了。

除了政府以法律規範外,NGO組織國際暗天協會(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 IDA)也努力推廣「讓照明更加聰明,把黑暗留給天空」概念,進行「暗空區」(International Dark Sky Places,IDSP)計畫,如台灣的合歡山、阿里山正在申請加入本計畫,希望能繼韓國永陽螢火蟲保護區、日本西表石垣國家公園後,成為亞洲第三個暗空公園。

為了減緩氣候變遷、達成節能減碳的目標,我們改用了大量LED照明,但是LED燈,尤其是藍光LED,就是光害的主要來源。如何在維持生活便利性下也能減少光汙染,仍是全世界都需嚴肅面對的課題。
 
參考資料
OPEN
回頂部